血液系统贫血白血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

2021-11-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皮肤病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a_4659317.html

○缺铁性贫血:

1.临床表现:

(1)贫血的常见症状+体征(疲倦、乏力、皮肤黏膜苍白)

(2)组织缺铁+含铁酶活性↓的症状:行为异常、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多见)

(3)体力+耐力↓

(4)严重者→黏膜组织变化: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脱落、指甲扁平+易裂+反甲

(5)少数→异食癖(嗜食泥土+冰块)

2.病因:

(1)慢性失血(最常见的原因)

(2)摄入量不足

(3)铁吸收障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病变、胃酸分泌不足)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核老浆幼

(3)铁代谢测定:

血清铁浓度<8.9uol/L,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血清铁蛋白水平(↓)<12ug/L(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早期筛检)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4.5ug/gHb→有诊断意义

4.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临床表现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血清铁等铁代谢测定+FEP测定异常√

(4)骨髓铁染色↓(阴性)√

5.治疗

(1)病因治疗

(2)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硫酸亚铁+维生素C

注射铁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表现:

(1)重型再障(SAA):

起病急、进展快。

首发表现:出血、感染、发热

(2)非重型再障(NSAA)

起病+进展↓

表现:贫血症状(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

2.病因:

(1)先天性再障多继发于:遗传病(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

(2)获得性再障:多原因不明(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病毒)、其他因素)

3.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SAA:严重的全血细胞↓

NSAA:逐渐进展

(2)骨髓检查:

SAA:骨髓小粒极少,脂肪滴极多

NSAA:在增生不良部位→与SAA相似;灶性增生部位→造血细胞↓不明显(甚至: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4.诊断

(1)全血细胞↓,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2)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一部微增生↓:骨髓小粒成分中见非造血细胞↑

(4)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的疾病(PNH、MDS、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5)一般抗贫血药物无效

5.治疗

(1)免疫抑制剂(SAA首选)

(2)骨髓移植(有条件下)

(3)刺激骨髓造血(NSAA首选)

(4)支持疗法及其他治疗

○急性白血病VS再生障碍性贫血

从骨髓象中可以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骨髓小粒极少,脂肪滴极多

NSAA:在增生不良部位→与SAA相似;灶性增生部位→造血细胞↓不明显(甚至: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2)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确诊依据):原始细胞计数>20%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

○急性白血病

1.临床表现:

(1)感染、发热

(2)出血

(3)贫血

(4)各组织器官浸润的表现:

①肝、脾、淋巴结→肿大

②骨骼、关节→疼痛

③神经系统→脑膜浸润多见(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颈项强直、抽搐、昏迷)

④其他

皮肤侵润→皮疹、皮下结节

牙龈侵润→牙龈肿痛

Sweet综合征、睾丸侵润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贫血、血小板↓(半数血小板<60×/L,严重者<10×/L)

(2)骨髓象:骨髓增生↑

3.诊断

(1)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贫血

(2)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

(3)血象:贫血、血小板↓

(4)骨髓象:某一系列原始/幼稚细胞超标(FAB诊断标准为≥30%)

4.治疗

(1)化学治疗

(2)支持疗法

①感染→抗生素

②出血防治

最有效的止血措施:输注浓集的血小板悬液(普通→保证血小板>10×/L;凝血障碍+显著出血>50×/L)

△如果DIC→出血→输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保证纤维蛋白原>1.5g/L。

③贫血

贫血严重者→浓集红细胞

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血制品要经过放射线照射

(3)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临床表现:

(1)发病慢,(起病→就诊:半年-1年)

(2)临床症状:代谢亢进(低热、出汗、消瘦)

(3)体征:脾脏肿大(→巨脾)√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可>×/L,部分>×/L)

(2)骨髓象:骨髓增生↑,粒系为主

(3)细胞遗传学检查:Ph染色体

3.诊断

(1)脾脏肿大

(2)血象+骨髓象

4.治疗

(1)慢性期治疗

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CML慢性期治疗首选

②造血干细胞移植→加速期、急变期

③干扰素(IFN-ɑ)

④羟基脲

(2)急变期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

(2)免疫机制(主要原因)

(3)其他因素:慢性ITP→育龄妇女(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促进血小板破坏)

2.临床表现:

(1)初诊ITP:

①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②皮肤黏膜出血(典型:针尖样出血点;另外:大片瘀斑、血肿)

③皮肤瘀点:四肢(多:下肢)

④黏膜出血:鼻、牙龈、口腔、舌

⑤致死原因:颅内出血

(2)慢性ITP

①多见于:成年青年女性。(主要表现:月经过多)

②进展慢↓、出血症状轻↓。

③脾脏多有轻微肿大。

④长时间→多量出血→贫血。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发作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可见异常。

(2)出凝血检查: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

(3)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增加/正常)。

4.诊断

(1)≥2次检查→血小板↓,血细胞形态异常。

(2)脾脏一般不↑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或\,有成熟障碍。

(4)排除继发。

5.治疗

(1)治疗原则:

①有活动性出血→均需要治疗→一线治疗

②血小板<30×/L+无明显出血+不从事高出血劳作→不治疗

③血小板<10×/L+出血(风险)/需手术→紧急治疗→血小板↑>50×/L。

④一线治疗4-6周,血小板<30×/L+出血→二线。

(2)新诊断ITP一线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首选):地塞米松冲击/泼尼松

②丙种球蛋白(大剂量)

(3)成人ITP二线治疗

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②CD20单抗→选择性移植体液免疫细胞

③脾脏切除

④二线药物

(4)紧急治疗: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促血小板生成素→提高患者血小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jc/117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