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血不可忽视
2017-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避孕等多种原因,女性一生中会遇上很多耗血或失血的情形,平时若不善于养血,则易引起贫血,出现心慌、头晕、面色苍白、失眠等症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这样的说法:“女人都会贫血,有点贫血关系不大,吃好一点就可以了。”对此,医院主任中医师、血液科主任曾英坚表示,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尽科学。女性贫血要分清原因和类型,对症下药才有好的疗效。
现状:六成女性患有贫血
贫血可谓是女性常见的病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全球女性的贫血病发病率高达64.4%,中国卫生部针对育龄女性贫血状况统计,近一半的育龄女性贫血,其中,64.5%怀孕女性贫血,61.3%的哺乳女性贫血。
曾英坚介绍,贫血并不是身体内血液少了,而是血液里的血红蛋白(Hb)降低,即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的下限而引起的病症,一般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女性(非妊娠)血常规检查Hbg/L,孕妇Hbg/L的就有贫血。
一般认为Hb在90/L~g/L之间属轻度贫血,60/L~90g/L之间属中度贫血,而小于60/L则属于重度贫血。轻度贫血或Hbg/L以上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较少,而中、重度贫血对人体危害则较大。
危害:贫血影响身体多个部位
那么贫血到底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呢?曾英坚表示,女性贫血对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和内分泌系统都会造成影响,症状较明显。
对心血管的影响:患者常感心悸、气促,尤其是在活动后,这是心脏对组织缺氧的反应。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患者可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有心悸、心跳加快。而中、重度贫血患者无论何种状态时均可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且贫血愈重,心脏负荷愈重,症状愈明显。部分严重贫血患者还可出现心绞痛,长期贫血还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患者精神委靡不振,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还可出现腹胀、恶心、舌痛、吞咽异物感等症。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重度贫血时,患者有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的表现。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可使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患者常表现为多尿,夜尿频繁。
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贫血时女性朋友除表现为面色萎黄无华、皮肤干燥无弹性、毛发枯疏少光泽,畏寒怕冷外,常因卵巢内分泌系统受损而出现月经不规则、过多或减少。
性欲减退、提前绝经等早衰现象。
病因:女性贫血需分清原因
贫血的轻重程度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由于不同的病因,即使是轻度贫血,如果其病因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所以患者还要分清引起贫血的原因和类型。
曾英坚告诉记者,女性贫血常见于原因和类型有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生理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女性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耳鸣、眼花、倦怠、头发干枯、心慌气短、畏寒怕冷等。
病因:铁是造血的最主要元素之一,长期的铁缺乏可以造成血红蛋白的合成不足而导致贫血。铁主要从饮食中摄取,经胃肠道吸收的。肉类食物及大部分红色、黑色食品中都富含铁元素,所以不食、少食肉类、饮食不均衡及胃肠吸收不良的女性容易造成铁的缺乏而致贫血。铁的长期慢性丢失也会造成铁的缺乏。对于年轻女性,月经过多是造成缺铁的主要原因,而绝经期的老年女性,如出现缺铁性贫血,既往又没有明显痔疮出血,则一定要警惕是否有肠道肿瘤和溃疡及息肉等情况的发生。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也是指体内铁元素的明显减少,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12等而引起的贫血。除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伴发食欲不振、腹泻、口疮、舌炎、步态不稳其他系统病症等。
病因:现代部分女性总以为越瘦越美,过度追求减肥,因此过分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等摄食较少,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少,长期以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从而导致以上元素缺乏而导致贫血。
女性还有一种贫血常见于孕期血容量的增加而使血液稀释所引起的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会出现心悸、气促、注意力不集中及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贫血的孕妇还容易发生一种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疾病,在生宝宝的时候还可能出现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
病因:生理性贫血最常见于女性的妊娠期。这是因为妊娠期时,由于供应胎儿的需要,母体的血容量会比正常时增加约35%,其中血浆增加的量相比红细胞增加的多,如血浆约增加0毫升,红细胞增加约毫升,所以使血液稀释。
处方:中药调理辅以食疗效果明显
曾英坚告诉记者,贫血在传统医学中属于“血劳”、“萎黄”、“黄肿”、“虚损”等范畴,总属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治疗贫血应将气与血紧密联系起来,气血是互生互根的,补血当先补气,血的生成和调节又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在治疗贫血时,在补养气血的同时适当配以健脾补肾药法有益于疗效的提高。中医治疗贫血常用的补血药材有:党参、当归、地黄、白芍、川芎、阿胶、枸杞、龙眼肉等。
在用中药调理的同时,辅以食疗效果会更明显。贫血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保健多吃一些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还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荤素搭配,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水果中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还应适度吃一些动物的肝脏、血制品有利于铁和维生素B12的补充。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此外,女性应少喝咖啡喝浓茶。咖啡中含有石碳酸的化合物,会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若经常喝浓茶,鞣酸与铁结合会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对铁的吸收。若长期喝咖啡喝浓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因此,喝茶和咖啡要适量,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已经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更应少喝,尤其避免在经期喝。
曾英坚尤其提醒,贫血是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病因有很多,在为确诊病因前切忌乱服药物,这样的处理未必见效,反而会因疏忽病因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女性患贫血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分清贫血的病因,不同的病因对身体的危害是不同的,患病后一定要血液专科及时就诊治疗,千万不可小视。
专家名片
曾英坚,主任中医师、博士、血液病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江门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丘和明教授和陈志雄教授,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学习工作。
擅长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性疾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具有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尤其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现代技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老年恶性血液病具有独到经验,其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整体疗效,减少输血次数,切实解除患者的病痛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擅长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开展“调血美容”、“和血养生”等保健业务。
联系、、、转、、
科室位置:门诊部:1号楼门诊三楼诊室 住院部:外科楼11楼北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