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舌炎 > 疾病预防 > > 遇凉腹泻有妙招

遇凉腹泻有妙招

2017-4-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最高气温在零度以下、几场冬雪等等天气情况都预示着沈阳进入了冬季。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如果长时间处在外面寒冷环境中,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即使在夏天,遇到空调吹冷风也容易出现。久而久之,您可能就已经患上了“虚寒型腹泻”。今天,我们就跟您聊聊这虚寒腹泻。

虚寒腹泻,多属于中医泄泻病中的虚寒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弱,复感寒邪所致。临床常出现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隐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腹部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表现。

虚寒腹泻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如果不予重视,形成长期慢性腹泻会造成很多危害。比如:

营养不良:肠胃的功能消化以及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唯一途径。长时间腹泻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从而出现营养不良。很多营养不良的患者经常会出现有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等症状,从而严重的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长期的腹泻也会导致我们大量的缺乏维生素,因此而导致出现有皮肤干燥粗糙、头发头发失去正常光泽和滋润甚至还有间接性脱落的情况。或者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等等。

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的腹泻会导致白细胞大量减少从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而让各种病菌有可趁之机。中医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咱们可以暂且将人体的抵抗力比喻成“正气”,长期腹泻必导致伤气,正气出现问题,那么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各种疾病也就找上我们。

贫血:长期腹泻导致人体对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从而导致贫血等症状。会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以及疲倦乏力,头晕耳鸣等症状。

针对虚寒腹泻,我们如何应对呢?

一、起居

这是首当其冲需要注意,同时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讲,尤其要注意腹部以及四肢的保暖,尽量不要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避免寒邪趁虚而入损伤我们的阳气。

二、药膳及食补

鲫鱼羹:荜茇10克、缩砂仁10克、陈皮10克、大鲫鱼克大蒜2头、胡椒10克、葱、食盐、酱油、泡辣椒、菜油各适量。

做法:将鲫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在鲫鱼腹内,装入陈皮、缩砂仁、荜茇、大蒜、胡椒、泡辣椒、葱、食盐、酱油备用。在锅内放入菜油烧开,将鲫鱼放入锅内煎熟,再加入水适量,炖煮成羹即成。

本方有醒脾暖胃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之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症。

姜糖饮:生姜片15克,葱白适量,红糖20克。

做法:生姜洗净,切丝,放入杯内,以沸水冲泡,盖浸5分钟,再调入少量红糖,应有足够的辛辣味。

本方有温中祛寒、解痛止泻之功,适于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大便溏泻、臭味不堪、腹痛喜温的寒泻者。

扁豆山药粥:白扁豆15克,白米、鲜山药各3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鲜山药洗净,去皮切片,备用。再煮白米、白扁豆半熟。加入山药片,煮粥,加糖。

本方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功,适于暑天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时时腹泻者,也可用于急性肠道感染恢复期,纳少乏力、时有便溏者。

三、中医传统灸法之艾炷隔盐灸

中医传统灸法在治疗虚寒类疾病尤其是脾胃虚寒证时疗效明显。

治疗时取神阙穴(肚脐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宽衣解带并使腹部充分暴露。将适量精盐填平肚脐眼后,把纯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制成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如大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于精盐上,用线香由艾炷顶尖部点燃令其自燃成灰,或患者自觉施灸部有发烫感时将艾炷移除,再如前法换一状继续灸,不拘壮数,连续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清除艾炷、肚脐眼中精盐后,随即用医用膏药贴敷肚脐眼,防止施术后受风寒。

注意此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完成操作。

四、中医传统穴位贴敷法之温中贴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大家可能熟知的就是三伏三九贴敷治疗咳喘病,以及春秋分贴敷治疗风湿关节痛。实际上医大一院中医科正在开展的贴敷疗法有很多,其中采用温中贴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或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腹泻也有着极好的疗效,如果您长期受此困扰不妨前来治疗。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重庆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yf/109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