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妇幼保健院小儿推拿穴位敷贴
2018-6-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科室概况
小儿推拿是我院的中医特色科室,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推拿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友好、放松的气氛下,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为孩子进行调理保健及康复治疗,以达到防病治病、助长益智的目的,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
诊疗范围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疳积、积滞、奶痨、奶积、食积、肠炎、舌炎、吐奶、溢乳、打嗝、鹅口疮、口腔炎、厌食、呕吐、腹泻、便秘、肠痉挛、流涎(流口水)、腹痛、腹胀等。
儿科其他类:
磨牙、遗尿、尿频、夜惊、惊吓、斜颈、脑瘫、面瘫、多动综合症、哭闹、生长发育迟缓、近视、睡眠不好等。
保健康复功能:
益智、助长、增强免疫功能。小儿推拿除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经常运用小儿保健按摩,可以增强小儿免疫功能、提高小儿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还有小儿脑瘫康复、日常保健等功能。
专科特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其方法经济实用、效果显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又不用服药和打针,也不会给小儿带来恐惧感及药物副作用,小儿容易接受。
健脾胃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均需脾胃化生。而婴幼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另一方面,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所以小儿脾胃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的负荷相对较大,脾胃的正常运转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症见:大便硬或烂,或常拉不消化之物,腹胀,胃口差,过于消瘦或肥胖,面色暗黄,常生病,睡觉时开嘴巴或两眼闭不合有一条缝。应用推拿调理脾胃,可以增强儿童的食欲,达到调理气血、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治疗处方:补三关、补脾、补肾、揉内八卦、搓背捏脊等。
强肺卫法肺为娇脏,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感受外邪。肺位于胸中,外合皮毛,而推拿在体表操作,力量传之于里,可直接调节肺部功能,预防外感病的发生。症见:小儿易反复感冒咳嗽,哮喘,面色青白、出虚汗等。
治疗处方:补肺、补脾、补肾、按揉列缺、肺腧、风池、太渊穴等。
养心安神法养心安神法有助于心神安宁,改善睡眠,利于心神的发育,使之少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诊法是心神发育与保健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症见:小儿心烦意躁、易哭、盗汗,易受惊吓,睡觉困难或睡后翻来翻去等。
治疗处方:清天河水、清心、清肝、补肾、补脾、捣小天心,点百会、膻中穴等。
益智健脑法正常小儿的健康成长,是由肾阴肾阳相互协助,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结果。肾之藏精,精生髓,髓又上通于脑,故又称脑为髓之海,精足则令人智慧聪明。故益智保健推拿能促进小儿的智力发育,身心健康,精神愉快。症见: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四肢无力等。
治疗处方:补脾、补肾、清肝,点按百会、四神聪穴、风池穴、揉二马。
穴位敷贴介绍
敷贴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敷背疗法
我科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药物敷背疗法”,该法及药物配方是根据中医“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的理论及经络学说,利用药物芳香走窜之性、主入肺经之特点,从而起到通经拔病外出、清热宣肺利水的功效。同时,外敷的中药使胸背部受到了刺激性充血,进而消减了肺部瘀血,促进了肺部渗出物的吸收及罗音的消失。主要适应于肺炎、哮喘、支气管炎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多或肺部罗音不消等症。该疗法简、便、廉、验,安全可靠。
中药敷脐巧治虚汗
许多父母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睡眠时,头颈部或全身出汗过多,或者动不动就全身出汗,面色不好,容易感冒、咳嗽,这就是俗称的虚汗。中医认为虚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症,多与体质虚弱有关。南方人喜食清凉,爱啖冷品,有饮凉茶习俗,又多为独生子女,往往溺爱过度,营养品、保健品及零食随意吃食,小儿本已“脾常不足”,常因饮食不节、爱啖冷饮、过服清凉而致脾胃受损,渐致脾虚体弱。又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加之普遍存在滥用、乱用抗菌药(消炎药)和激素地塞米松治疗的现象,容易损伤小儿元气,皆是导致小儿虚汗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常出虚汗容易导致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可见,小孩出汗过多,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及时治疗。治虚汗,中医有特色优势,其中中药敷脐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