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可不仅仅是贫血这么简单

2018-8-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人体中的铁元素有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其余大部分贮存于肝、脾、骨髓等组织中,铁是人体许多正常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铁是人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如果缺乏,会使血红蛋白含量和生理活性降低,引起携带的氧明显减少,从而影响大脑中营养素和氧的供应。

缺铁对婴幼儿智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宝宝缺铁在智商方面比正常儿童智商低8~12分。

为什么宝宝会缺铁?

◆ 体内铁的储备量不足

正常新生儿体内贮存的铁量足够供应出生后4~6个月间的造血需求,假如妈妈在孕期铁质摄入不足,就不能把足够的铁贮存在宝宝的肝内,宝宝出生后易患缺铁性贫血。

◆ 铁的摄入量不足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出生不久的婴儿,以乳类为主,乳类含铁量较低,每毫升母乳含铁1毫克,每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而且牛奶在肠道的吸收比母乳低,所以人工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 生长发育快

铁是形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宝宝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也快,需铁量也快速增长。

◆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有很多情况会引起宝宝缺铁,如牛奶过敏可发生慢性失血导致铁不足;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反复感染会使铁消耗增多。

◆ 食物摄入影响

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及高磷低钙膳食会抑制铁的吸收。如果妈妈在食物制作过程中没有掌握科学的烹饪方法,则容易使宝宝患上缺铁性贫血。

缺铁有哪些症状?

◆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进行性苍白,口唇、口腔黏膜、眼睑、甲床、手掌最为明显,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对周围环境反应差,有时会出现烦躁不安,会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 消化系统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或便秘等现象,严重者有异食癖(吃纸屑、煤渣等)。

◆ 呼吸循环系统表现:由于缺氧,可有代偿性呼吸、心率加快,活动或哭闹后更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 免疫功能降低表现:易患各种感染。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及粒细胞杀菌能力降低。

◆ 肝、脾、淋巴结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的肿大,年龄愈大,病程愈长,贫血愈重者,肿大愈明显。

宝宝缺铁的预防方法

◆ 在孕期和哺乳期,妈妈要摄取足量的铁

妈妈在孕期、哺乳期多吃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绿叶蔬菜、菌藻类、鱼类等。饭后吃一些新鲜水果,并要经常测查血色素,发现贫血时尽早治疗。

◆ 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的铁含量高于牛奶,且铁的吸收率明显大于牛奶。宝宝4~6个月时,可以按月龄逐步添加米粉、米糊、菜泥、肝泥、肉泥、鱼泥等强化铁质的食品,缺铁严重的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铁。

◆ 烹饪时使用铁锅铁铲

为宝宝做食物时,尽量使用铁锅铁铲。这种传统的炊具在烹饪食物时,会产生一些小碎铁屑溶于食物中,形成可溶性铁,易于肠道吸收。

◆ 注意铁的吸收率,提高有效摄取

存在于肉类、鱼类、肝脏等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大多数属于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吸收率达到10%~25%;而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只有1%。

宝宝缺铁吃什么好?

宝宝缺铁就会导致宝宝食欲不佳,营养吸收不好,出现睡眠不安稳、爱哭闹的问题,缺铁的宝宝就应该从日常的饮食中来调理,经常吃含铁元素的食物能补充铁,那么宝宝缺铁吃什么好?

◆ 动物肝脏

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

每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也较容易被人体吸收。肝脏可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儿童食品,如肝泥就便于婴儿食用。

◆ 鸡蛋黄

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他营养素,所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补铁食品。

◆ 动物血

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液里铁的利用率为12%,如果注意清洁卫生,加工成血豆腐,对于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倒是一种价廉方便的食品。

◆ 黄豆及其制品

◆ 木耳和蘑菇

木耳和蘑菇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此外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也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食品。

小贴士

大量的研究证明,缺铁可影响到婴幼儿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

铁缺乏可导致宝宝食欲下降,少数宝宝可出现异食癖;有的出现口腔炎、舌炎,严重者可发生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严重缺铁会损伤神经系统,影响婴幼儿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可持续到儿童期,且是不可逆的损害,铁剂治疗也不能完全恢复损害的认知行为。

宝宝是否缺铁,缺多少,一定要做过检测才能确定的,比较严重的,一定要遵循医嘱补充铁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yf/11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