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膘要缓贴,啃秋莫贪凉

2020-7-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96818.html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今年由于伏天长,立秋后还要十多天才能出伏,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啃秋”莫贪凉。

“贴秋膘”别加重脾胃负担

在立秋节气,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在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食物。

“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这时“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得不偿失。

“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的技巧,以下三类人要特别小心。

脾虚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人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人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啃秋”小心“冻坏”胃肠

很多地方立秋节气后有“啃秋”的习俗,例如老南京人至今还保留着立秋当日全家围着啃西瓜的风俗,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秋痱子。“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但是,“啃秋”最好不要吃冰西瓜。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贪吃凉西瓜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立秋后不能再贪吃冰西瓜或其他冰冷食物了。

润肺降火喝“立秋三汤”

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以下“立秋三汤”食疗方,有助于润肺降火。

莲子百合汤: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雪梨银耳汤: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小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蒸30~40分钟即可。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芝麻木耳汤: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与泡发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锅里,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点白糖,分几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尤适用于大便干燥者。

秋天养生吃什么比较好呢?

 秋季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莲

莲藕

 秋天养生可多吃藕。藕性温,含丰富的单宁酸,具有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功能。食鲜藕或挤汁饮用,对咳血、尿血等病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莲藕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菜花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其维生素C的含量突出,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橘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医素来有色白入肺之说。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发季节,洁白的菜花无疑是一种适时的保健蔬菜。

豆芽

 豆芽中的叶绿素可以防治直肠癌,其中含水量丰富的天门冬氨酸,能使机体大大减少乳酸的堆积,从而有利于消除疲劳。中医认为,豆芽味甘性菠菜中胡萝凉,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下等作用。

菠菜

 抗坏血酸虽低于辣椒却高于西红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是叶菜中最高的;丰富的核黄素,又有防止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

莴笋

 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秋季爱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可平咳。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夏素问堂

华夏素问堂以中医骨系养生为理论核心,结合素问堂特色项目“摸骨诊病”与“正骨”,通过触摸人体骨骼位置与形态变化,来确定人体是否健康,以及发病部位,病情轻重、发病时间长短等,进而确定实施手法和推测治愈程度,并以正骨手法加以治疗。真正做到摸骨知病,手法治病,诊治一体化的神奇效果。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yf/114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