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现代病的病根

2020-8-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读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自古以来,中医对风邪的认识都是百病之长,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有新的医家提出了不同于此的观点。伤食为百病之长

伤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伤食是指因饮食伤于胃肠而致食物不化的病证,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狭义伤食临床症状显而易见,通过“问诊求因”“审证求因”方法就能确立,治疗也较为容易。广义伤食是指因饮食不节所导致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各种病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仆击,偏枯萎厭,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广义的伤食多隐伏难明,变化多端,无处不到,可生痰、浊、湿、风、热、寒、燥等病邪,可致痛、痹、眩、悸、咳、喘、呕、膈、积、瘀、石、痒、痈等病证。广义伤食可以通过“辨证求因”和“实验检测”来确定,因为大多数是慢性疾患,故治疗也较为困难。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传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了,而与饮食所伤关系密切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还有许许多多的疾病也由饮食失节所致,所以说“伤食为百病之长”。

伤食是现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病(life-stylerelateddiseases),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等已取代了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现代人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

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我国12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体重超标,1亿人有高血压,3亿烟民,癌症每年增加万人。据最近统计,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在北京血脂异常者占15.1%,高血压者占11.7%,肥胖者10.7%,糖尿病者占4.4%,冠心病者占有3.8%。这些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病也有人称之为"富裕病”“文明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等,其中又以饮食不节最为突出,可见饮食所伤是生活方式病的罪魁祸首。

伤食是诸病之源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伤食关系十分密切,如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结肠炎、结肠癌、急性胰腺炎、传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与饥饱失常、进食习惯不良、饮食不洁、饮酒过度等关系密切。

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脂肪肝、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均与饮食不节相关;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症、维生素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症等,多因食物营养缺乏或吸收不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与吸烟密切相关;心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病、冠心病与进食甘肥厚味过多相关,高血压病与盐摄人量过多关系紧密;内分泌疾病如性早熟、呆小病、缺碘性甲状腺肿等,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等,五官疾病如夜盲症、舌炎等,也多与饮食失常有关;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常由食物过敏引起。

伤食与三大疾病关系密切

现代社会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饮食不节是其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易患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逐渐明显增高,成为流行性常见病。

近3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从以素食为主向高热量饮食转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加,现已跃居成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恶性肿瘤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日益严重,肿瘤的发病率每年都在迅猛上升,许多恶性肿瘤与饮食有关,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与饮食习惯和食物污染密切相关,吸烟是肺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酗酒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万人,其中以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和方法,合井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尿病虽然是一个遗传倾向显著的疾病,但发病与饮食起居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民众生活比较清贫,人们以素食为主,糖尿病发病率较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人大幅度提高,膳食的开支也不断增加,摄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者增多,糖尿病患病率随之攀升。

由此可见,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均与伤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摘自《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把书带回家。

以下为本书目录

请各位读者滑动过目!

何晓辉论治脾胃病

作者/何晓辉

本书目录

我的中医之路(代序)  1

正篇

壹论医  14

一、中医心  14

二、道无终极学无止境  18

(一)宗尚岐黄探本溯源  18

(二)效法仲景学以致用  19

(三)问道东垣传承发挥  20

(四)博采百家兼容并蓄  21

(五)发掘乡医古为今用  22

(六)广师今贤融会新知  23

三、学《内经》哲理做智慧中医  24

(一)以《内经》哲理为引导明理治学  25

(二)以《内经》哲理为主导明智治病  29

(三)以《内经》哲理为指导明识治身  33

四、调理脾胃医中王道  35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  37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  37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  39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  40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  40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  41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  41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  41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  42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  42

五、中西相参优势互补  43

(一)医学理念互渗  44

(二)理论认识互补  46

(三)辨病辨证互参  47

(四)诊断手段互辅  49

(五)宏观微观互照  50

(六)标本缓急互助  51

(七)扶正祛邪互用  52

(八)整体局部互顾  53

(九)内治外治互兼  53

(十)补偏救弊互制  54

贰论脾胃生理  55

一、脾的解剖是“胰腺”  55

二、脾主运化的新认识  56

(一)脾运化的八个环节  57

(二)脾运化的四个阶段  60

(三)脾失健运病机的再认识  64

三、“脾藏营”新探  66

(一)营的含义  66

(二)营的生成  67

(三)营的生理功能  67

(四)“脾藏营”的生理机制  67

四、胃质学说  68

(一)胃质概念  68

(二)胃质可分  69

(三)胃质可辨  70

(四)胃质可调  71

(五)养生先养胃  73

(六)治病必护胃  73

五、胃主胃肠五窍  74

(一)胃与咽门  75

(二)胃与贲门  77

(三)胃与幽门  79

(四)胃与阑门  81

(五)胃与魄门  83

六、食管的生理特性  85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  86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89

七、胆的生理特性——阳升阴降  91

(一)胆生理特性的传统认识  91

(二)“阳升阴降”是胆的生理特性  92

八、“衡”与“通”是胃肠生理之基  93

(一)胃肠生理之基石——衡  93

(二)胃肠运动之基础——通  96

叁论脾胃病病因病机  98

一、伤食为百病之长  98

(一)伤食是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98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  99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  

二、生病起于过用  

(一)饮食失宜  

(二)七情失节  

(三)劳逸失宜  

三、“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一)脾营虚证  

(二)脾营不运证  

四、脾虚生五邪  

(一)脾虚生内风  

(二)脾虚生内寒  

(三)脾虚生内湿  

(四)脾虚生内燥  

(五)脾虚生内热  

五、阴火证新识  

(一)脾虚阴火证举例  

(二)阴火的临床表现  

(三)阴火的发生机理  

(四)阴火的治疗心得  

肆论脾胃病治则治法  

一、脾胃病四辨一体诊疗模式  

(一)辨病是论治的先导  

(二)辨证是论治的核心  

(三)辨体是论治的基调  

(四)辨时是论治的辅佐  

(五)临证四辨配合应用  

附:临床病案举例  

二、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历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论基础  

(四)衡法的具体运用  

(五)衡法的用药用方  

三、治胃先治神  

(一)胃肠是情绪之镜  

(二)情志伤脾胃机理  

(三)治胃以治神为先  

(四)调神治胃的方法  

四、脾胃病的外治法  

(一)口腔外治法  

(二)吞药外敷法  

(三)敷脐疗法  

(四)灌肠疗法  

(五)贴药疗法  

(六)熏肛疗法  

(七)针刺疗法  

(八)艾灸疗法  

(九)耳穴疗法  

(十)埋线疗法  

(十一)推拿疗法  

伍论治唇口疾病  

一、从脾论治唇病  

(一)脾主唇的生理病理  

(二)察唇辅助脾胃病的辨证  

(三)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  

二、口疮的辨证论治  

(一)口疮生于火,火分阴阳虚实  

(二)口疮宜分治,重在平衡中焦  

(三)口疮防复发节饮食慎起居  

三、口味异常的辨证论治  

(一)口苦  

(二)口甜  

(三)口辣  

(四)口酸  

(五)口咸  

(六)口臭  

(七)口淡  

(八)口腻  

(九)口涩  

陆论治食管病  

一、食道病的治疗要点  

(一)整体论治,以平为期  

(二)宣通气机,升降相宜  

(三)刚柔相济,润养为要  

(四)病证结合,内外同治  

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经验  

(一)治疗用药经验  

(二)护理调养经验  

三、嗳气的辨证论治  

(一)嗳气的病因病机  

(二)嗳气的辨证  

(三)嗳气的论治  

柒论治胃病  

一、中西医互补防止溃疡病复发  

(一)祛除胃黏膜的攻击因素  

(二)加强胃黏膜的防护因素  

二、病证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  

(一)CAG病因病机认识  

(二)CAG三步分治法  

(三)CAG临证经验辑要  

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防治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二)中医抗化理论和方法  

(三)抗化心得体会  

四、胃癌治疗的三保三抗一弘扬  

(一)三保——保胃气、保阴精、保血髓  

(二)三抗——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  

(三)一弘扬——弘扬正气  

五、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心得  

(二)临床病案举例  

六、应对幽门螺杆菌的再思考  

(一)幽门螺杆菌也是条件致病菌  

(二)质疑“Hp杀杀杀”  

(三)中医对Hp的独特认识  

(四)对待Hp也要讲辩证法  

捌论治肠病  

一、肠质学说及其在肠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肠质的概念  

(二)肠质的形成因素  

(三)肠质的分类  

(四)肠质与体质的关系  

(五)肠质与肠病的关系  

(六)肠质的调养  

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心得  

(一)治疗心得六则  

(二)典型病案三则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经验  

(一)调肝四法  

(二)调脾四法  

(三)调和肝脾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经验  

(一)治便秘心得  

(二)治便秘验方  

(三)治便秘验案  

玖论治肝胆病  

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心得  

(一)以人为本以正为本  

(二)清热解毒除湿化瘀  

(三)辨病辨证中西互参  

(四)疏肝解郁调畅气血  

(五)调理脏腑和胃益肾  

二、脂肪肝治疗经验  

(一)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基础  

(二)健脾助运化痰是治疗核心  

(三)整体局部兼治是治疗关键  

(四)病证结合用药是治疗路径  

三、升阳降阴治疗胆病  

拾论治脾胃相关疾病  

一、从脾胃论治气化病之探讨  

(一)气化病的概述  

(二)从脾胃治疗气化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三)从脾胃论治气化病的临床探索  

二、失眠的治疗经验  

(一)对失眠发病机理的见解  

(二)对失眠临床辨证的认识  

(三)治疗失眠用方用药经验  

附篇

壹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一、识证立法选方施药  

二、守中守正胃气为本  

三、平调平治平淡平和  

四、法天则地从容人事  

五、宜通宜动升降相因  

六、熟谙药性药尽其才  

七、相反相成妙用药对  

八、量究轻重质讲炮制  

九、参西辨病善用专药  

十、药食同源以食助药  

贰何晓晖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一、明析理法精选主方  

二、博采众方各取其长  

三、善用经方圆通活变  

四、推陈出新自创新方  

五、活方活用变化灵巧  

六、明晰方理扩展应用  

七、验方单方出奇制胜  

八、膏丹丸散择善而从  

叁何晓晖创制的脾胃病新方  

一、调胃十方  

二、理脾五方  

三、治肠四方  

四、治胆三方  

五、抗肿瘤方  

肆何晓晖医话选萃  

一、中医生命在疗效  

二、四诊合参是上工  

三、舌为胃之镜  

四、湿证和湿热证的辨识  

五、调理脾胃重话疗  

六、经方贵在活用  

七、诸治不离行气  

八、援物类比话中药  

九、慢性萎缩性胃炎用大黄的心得  

十、三术相伍调中焦  

十一、安神佳品是半夏  

十二、莱菔子应用心得  

十三、垂盆草抗病毒有奇效  

十四、脾胃良药太子参  

十五、治胃佳品蒲公英  

十六、寻常虎杖用途多  

十七、急性痢疾用鲜草药最妙  

十八、锡类散治疗胃肠病有妙用  

十九、单方验方莫小觑  

二十、“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  

二十一、中药十八反须重新甄别  

二十二、服药也大有学问  

二十三、药茶保健有特色  

二十四、评说中药配方颗粒剂  

伍何晓晖著作与论文目录  

著作目录  

论文目录  

主要参考书籍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2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抚州卫校毕业,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辉论治脾胃病》。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大柴胡、小柴胡,辨对“症”很关键!(经方大师亲授)

名医详解长寿之穴——关元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何晓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yf/114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