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别捂着了,会出大问题的被叫醒的梦游
2017-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天气突然变冷,童鞋们是不是难受了,是不是容易生病了。
发烧是很严重但却很普遍的一种病,好多人觉得捂出一身热汗就好了,但这纯属谬论,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下面听小编慢慢说来。
发烧用捂着来解决,退烧是未必,更有可能的是捂出一身痱子。
简单来说,发烧时指望捂一身汗就能退烧,大体等于你女友和你说她不舒服时,你回了她一句:多喝点热水就好了......当然如果你没有女朋友,就当上面这句我没说过,我们来讨论下科学的解释。
发热标准
口腔温度
低热37.3~38℃(99.14~.4F)
中等热38.1~39℃(.58~.2F)
高热39.1~41℃(.38~.8F)
超高热41℃(.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7.5℃~38℃)中热型(38.1℃~39℃)高热型(39.1℃~40℃)、超高热型(41℃)。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08~.52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有发烧症状就测一下体温,以防造成严重后果。
医学上称发烧为「发热」,临床上一般把腋窝温度大于37.2℃视为发热。发热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感染。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身体内的病原体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免疫系统消灭;但是一旦遇到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病原体太过于强大的时候,身体就得通过内环境的调动,激发起更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病原体,而要召唤这股强大的力量,则需要更高的体温。所以人体发热的过程实际是免疫系统和病原体作战的过程。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寒战期:这个阶段相当于免疫系统为了蓄力而调高了人体的温度设定,所以常常会感到身体非常寒冷;高热期:这个阶段免疫系统马力全开和病原体作战,为了保证免疫系统战斗力,身体温度升高,人会感到异常难受;退热期:如果免疫系统取得初步胜利,那么体温便会下降,这时人会面色潮红,浑身出汗。
但是发烧也有好处了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所以了解整个发热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出汗是退热的结果,而不是退热的原因,汗是退热阶段身体自发散热的结果,而不是捂出来的;第二、如果在高热期不分青红皂白强行捂汗,造成体温过高会危及健康,比如国内很多孩子在生病时被家长捂出了「捂热综合征」。发热是一种身体对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在抗御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盲目地去扼杀它。但是人体对于发热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线的,一旦逾越了这个底线就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1.发热患者的衣服不要穿得过多,被子也不要盖得过厚,以免影响体热散发。发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要大量出汗,此时要用热毛巾擦去胸、背、腋下及面额部的汗,并及时更换内衣;
2.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减退,因此应该适当减少饮食,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豆浆、米粥、面条汤、馄饨、等;尽量多喂水,如果汁、糖水、白开水或清凉饮料等;多喝水不但有利于降温,而且有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
3.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会引起舌炎、口腔炎等,因此要注意口腔卫生;可于饭前用温水漱口,帮助增加食欲,饭后用盐水漱口或刷牙。勤喂水也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4.退热药和物理降温法不能同时应用,因为两种方法的降温机制截然不同。使用退热药后,患者表现为全身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出汗增加,达到降温目的。应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是由于冷的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热量经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如果使用退热药后马上又使用物理降温,就会使扩张的血管立即收缩,汗毛孔关闭,出汗停止。退热不但受到影响,而且病儿会感到很不舒服。一般是应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体温不降,经1~2h后,再使用药物退热。
记住了,以后你也可以做一个暖男或者一个称职的女友欧。
所以,爱她,就别让她捂了,医院吧,这个永远不会错。
很多人都随波逐流的认为发烧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着纯属在作死
赶快把这个常识告诉你的小伙伴吧,别再作了。
最后,冬天了,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多穿衣服,健康做人。
叫醒梦游的人真的会七窍流血而亡吗??
答案是:
不会
而且梦游的人一定要将他叫醒
梦游的人其实并没有在做「梦」,但是他确实是在「游」
如同「鬼压床」被称为「睡瘫症」一样,有些人睡觉时会瘫
那么就有些人睡觉时会动,所以梦游作为一种睡眠障碍
在医学上被称为「睡行症」
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或做出其它无意识的行为梦游症,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症状一般为在半醒状态下在居所内走动,但有些患者会离开居所或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如翻窗、开车甚至一些暴力活动,如杀人等。
梦游症俗称“迷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为什么梦游?
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你的父母兄妹患有「睡行症」的话,那么你梦游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10倍;与睡眠状况有关: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压力大、经常醉酒。服用某些镇静催眠药、神经松弛剂、神经兴奋剂或抗组胺药物等,也有可能造成梦游;与一些疾病有关:比如心律失常、发烧(这是什么鬼)、胃食管反流、哮喘发作、癫痫发作、等。这些疾病引起的梦游,控制原发病非常重要。
江湖传言,梦游者一旦被突然唤醒,轻者口吐白沫,重着七窍流血。看这描述以至于我一度怀疑,这个传言的始作俑者究竟是在唤醒一个睡行症患者,还是给人强灌了一碗砒霜。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委员会意见,不去叫醒梦游者才更危险,叫醒梦游者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一时的惊吓,但不叫醒他们,他们可能会发生更危险的情况,甚至有的梦游者还有暴力倾向。
梦游者在梦游时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所以很容易绊倒摔伤,或者踩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啊,如果不小心出了门横穿马路,那就有可能真的一睡不醒了。
怎样叫醒梦游的人?
如果可以,引导梦游者回到床上是最好的选择,但大多情况下梦游者不听指挥、不接受保护,于是NSF给出的专业意见是:使用超大分贝、尖锐的噪音唤醒梦游者(与梦游者保持安全距离),这样可能会成功叫醒梦游者。NSF表示,这个方法比摇晃叫醒梦游者好,因为摇晃可能使梦游者误以为被攻击,容易引起不自主的暴力性反抗。叫醒梦游者后,大多数人感到恐慌,我们只需要平静的安慰他们,这只是梦游而已。
记好了,用正确的方法叫醒梦游的人。
把这个也分享给你的朋友吧,别被梦游吓傻了,也别被梦游的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