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萎缩性胃炎别紧张
2018-1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有的没有症状,一些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胃脘饱胀、消瘦乏力、食欲减退,也有患者有反胃酸等症状,少数患者还有贫血、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上腹痛较明显,并出现出血。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粘膜表现
胃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或平坦,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亦有黏膜糜烂,出血现象。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显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继续发展。
2.遗传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亲属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恶性贫血的遗传因素也很明显。
3.重金属接触。铅、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4.放射线损伤。
5.缺铁性贫血。
6.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黏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7.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症状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出现HP感染,而且HP的感染程度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认识胃病的“前哨兵”---幽门螺杆菌)
9.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黏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黏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
萎缩性胃炎的危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萎缩性胃炎的年癌变率为0.5%~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做内镜和病理随访,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一次,轻度异型增生(活检并非取自癌旁)每6个月随访一次,重度异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食物中哪些成分对萎缩性胃炎有帮助?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对胃癌的预防有一定作用如抗氧化维生素和硒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叶酸可提供一碳基团,为合成DNA所必需,癌变时有低甲基化改变,因此补充叶酸可改善萎缩性胃炎并预防胃癌发生。
胃镜报告中常出现肠化两个字,很多人弄不明白,肠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胃黏膜萎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化生性萎缩,指胃固有腺体被肠腺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腺体替代。另一种为非化生性萎缩,指胃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致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老百姓俗称的肠化即为胃黏膜萎缩被肠腺化生腺体取代。如果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采用黏液染色可对肠化生进行分类,小肠型和完全型肠化生亚型与胃癌无明显关系,大肠型肠化生亚型与胃癌发生有关。大肠型化生的检出率与活检块数相关。肠化生的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2.抑酸或抗酸治疗。萎缩病变局限,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胃黏膜保护剂,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盐吸附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黏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
4.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药物如胃复安、多泮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
5.解痉药:当胃炎导致胃痉挛性疼痛时可适当选用抗胆碱药物。
6.助消化药物:当腺体萎缩,黏膜屏障作用减退,胃酸、消化酶分泌减弱,致胃排空延迟,上腹胀满,使用消化酶类药物,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7.其他:抗抑郁药、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避免使用胃黏膜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泼尼松等。
投稿卢加杰
编辑吉娜
若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赞。
若本文对您有帮助,请转给周边的人,转发轻触右上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