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温还是高温这份防暑攻略,请收
2019-3-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周天气预报
7月17日(星期一):晴到多云,27~38℃,偏东风1~2级
7月18日(星期二):晴到多云,午后局部阴有阵雨或雷雨,27~37℃,偏东风1~2级
7月19日(星期三):晴到多云,午后到夜里部分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27~37℃,偏西风1~2级
7月20日(星期四):晴到多云,27~37℃,偏西风1~2级
7月21日(星期五):晴到多云,28~38℃,偏西风1~2级
7月22日(星期六):晴到多云,27~37℃,偏东风1~2级
7月23日(星期天):晴到多云,27~38℃,偏东风1~2级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到来
面对“烤”验
你知道该如何应对吗?
下面一起来学习如何度夏吧!
如何安然度过三伏天千万不要觉得中暑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一旦应对不当,便会引发让人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中暑和哪些危险疾病症状类似?中暑到底应该如何急救?羽绒服、枕头、霍香正气、热茶,哪样才是降暑利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暑降温方法又隐藏着哪些致命误区?
1中暑,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一般来讲,外界温度超过37℃对于肌体就会产生危险。中暑患者的体温越高,生命危险就会越大。一旦对中暑的应对不当,人体核心体温超过40℃中暑病死率高达41.7%,若是体温超过42℃,病死率高达81.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暑情况都会产生致命危险,只有在热射病的情况下,才容易造成死亡。
从临床表现来看,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
从职业特点来看,在高温、高湿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滞留都是中暑的高危行业,如冶金工人、清洁工、交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等。而中暑的高危人群则包括老人、小孩、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服用药物,以及孕妇等人群。
体温升高,是中暑还是感冒简单地讲,感冒是由于内因造成的体温增高,而中暑是由于外因造成的体温升高。
感冒是有外界病源入侵肌体后,肌体对抗而会出现体温增高,这对于消灭外界病源是有非常大帮助的。发烧是肌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反映,也是提示及时就医的信号。
中暑所引起的发烧是由于我们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外界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得肌体不能有效地进行散热,而造成肌体的损害。
2中暑了,不仅仅是吃药
1、将患者扶到阴凉处躺下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最好是淡盐水
3、用湿毛巾、冰袋、冰块、风扇降温
4、把患者脚部抬高,有助于静脉回流,缓解休克状态
5、如情况严重,医院,医生会采取更专业的综合与对症治疗措施,处理并发症,防止脑水肿和抽搐等特殊情况
注意◆运动饮料、绿豆汤均可以选择,但冰镇饮料虽可以降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对糖尿病人会造成血糖升高,二是对胃肠道疾病患者会造成肠胃不适。
◆冰袋放置的地方要在颈部两侧、大腿根或腋下,这些地方血管丰富,降温效果好。
◆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都可以起到解暑作用,但要考虑病人是否能够耐受。神志不清的患者可能不具备服药条件;儿童、孕妇则需遵医嘱;驾驶员和高空作业人员要考虑酒精因素;同时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的患者不能同时服用藿香正气水。
◆极端情况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可使用冲凉水澡、用矿泉水浇头、冷水浸泡等极端方式迅速降温。
3如何科学防暑
适量饮水、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
健康饮食增强营养
着装轻薄、色浅、宽松
户外活动携带防暑药品
室内避暑适度降温
驾车出行注意控温
特殊人群防暑降温需遵医嘱
误区纠正
防晒霜主要是用于防晒伤,对中暑不能起到阻挡阳光和热量的作用;
遮阳帽可以防暑,但遮阳空间有限其防暑效果一般,如果透气性非常差或者特别厚,更不利于散热,甚至会加重出现中暑的症状。
4伏天最爱吃出5种“病”“热在三伏”,不热似乎也不正常。这两天,你是不是也被折磨得只想吃凉?嚼“冒烟”的冰棒,五花八门的饮料换着喝,大排档的啤酒盛宴……大快朵颐之后,你的身体可能会亮起“红灯”。
甜食过量:引发肥胖炎热的伏天,很多人面对饭菜毫无胃口,却对冰淇淋、甜饮料、糕点、甜食等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首先,摄入过多的甜食,会导致糖超标,造成能量过剩。其次,甜食吃太多会影响食欲,妨碍人们摄入其他营养更加丰富的食物。
比如蔬菜吃得少,维生素、膳食纤维补充不足;肉蛋吃不够,优质蛋白缺少,可能带来便秘、精神不振、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危害。
最后,甜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出现舌炎、口角炎等症状。
过分贪凉:胃肠受苦大汗淋漓时最易贪凉。打开空调,吃着冰棍、冰西瓜,喝着凉茶,把脆弱的胃肠冻得瑟瑟发抖,如此贪凉会让身子吃不消。
一方面,冷饮、冰棍、凉的饭菜会让胃肠温度降低,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作用。寒凉的食物还会让胃受到刺激,导致消化能力下降,不利于补充水分和营养,引发腹泻、胃肠炎等病症。
过多食用生冷食物还会使胃的吸收能力下降,消化系统供血减少,散热不畅,反而令人感觉更热、更烦躁。
另一方面,许多生冷的食物本性偏寒,比如西瓜、海鲜等,对人体阳气的耗损大,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吃得太清淡:营养不足很多人认为“不吃肉蛋奶、只吃蔬菜果瓜、喝稀饭白粥”的清淡饮食有利于伏天养生。然而这样的饮食模式会导致营养不足,体质迅速下降,体重减轻,消瘦乏力,反而容易中暑、热伤风。
一味走“清淡路线”,减少饮食种类,只吃蔬果和少量主食,会导致热量入不敷出,体质大大下降。
对于老人来说,本身味觉功能减退,加上炎热引起身体不适,食欲会进一步减退。一味进食蔬菜,导致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会削弱免疫力,达不到养生的目的。
路边烧烤:增加癌变风险烤串、啤酒、凉菜……伏天里,路边的烧烤摊让人“流连忘返”,但美味的背后却隐藏着致癌陷阱。烤肉的时候,温度可能超过℃,而这时蛋白质受到高热,可能产生致癌的“杂环胺”类物质。越是烤得有点过的部分,含有的这种致癌物越多。
同时,蛋白质在高热下营养价值降低,部分氨基酸发生异常交联,甚至发生降解。如果肉被烤焦,局部温度接近℃时,肉中的脂肪还会产生大量苯并芘类致癌物。
此外,夏天气温高,花生、豆类、大米等谷物容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不小心吃了霉变的食物也会增加致癌风险。烂掉的水果、变质的腌肉可能有真菌毒素,也是致癌物质,尤其容易引起肝癌。
细菌感染:腹泻呕吐我们身边有很多细菌,它们在天热时格外活跃,一不留神就会把我们拉进陷阱里。伏天很多人嫌热,懒得做饭,习惯去路边摊买吃的,或者到超市买熟食,有的人直接把在外吃剩的食物打包回家。
有些路边摊的卫生不一定达标,像凉皮、毛豆、鸭脖子、猪头肉等,如果保存管理不善,容易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家做饭不当也存在风险。比如:生吃海鲜或者海鲜没煮熟;凉菜一放就是一两个小时;食物切开没有及时放入冰箱;剩饭剩菜保存不当或不加热;切开的西瓜放两三天还拿出来吃等。
这些都会让细菌趁虚而入,人吃了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
综合
新华社、央视新闻、生命时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