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起,五味之中身体最爱这一味,祛湿排毒
2019-5-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昨天立夏,万物至此皆已长大,物产渐渐丰富,所以立夏可以说是一个吃货的节日。
不过这吃也是有讲究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听听专家讲述,如何在立夏后,通过五味祛湿排毒、护心养阳,把身体调养到最平衡的状态。
酸每天吃一点立夏后,五味之中身体最爱的是酸。因为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消耗加大,大量排汗会造成阳气不足,多食用酸味食物,可以使皮肤腠理适当收缩,防止出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还止泻祛湿。乌梅、山楂、西红柿、五味子等酸味食物可以增强消化功能,起到滋养肝脏的作用,常吃还可以降血压、软化血管、保护心脏,在此给您推荐五种经典酸食。
番茄汤生津止渴番茄汤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番茄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对健康大有益处。
番茄煮熟以后,有机酸也跟着跑到水里,吃起来酸味很浓。既生津止渴,又开胃消食。做法很简单,可以在番茄汤中加入蛋花,增加营养。
鸡蛋花陈皮饮清热祛湿受湿热天气的影响,人体也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包括口苦、食欲下降、大便黏腻秽臭,鸡蛋花陈皮饮就能很好地缓解这些不适。
做法:鸡蛋花3克,陈皮2克,生姜2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清水毫升,大火煮沸3分钟,即可饮用。
此茶饮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尤其适合湿热痰多的人群饮用,不过肺寒咳嗽、虚寒感冒、寒湿型大便溏泻的人群不宜使用。
山楂粥降脂降压有很多人认为夏季气温高时,人的血管舒张,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其实,就因为夏天天气炎热,老人睡眠质量下降,容易造成植物神经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反而会升高,因此夏天同样也要注意血脂血压的控制,山楂粥就有很好的效果。
做法:去药店买一些炒制好的山楂,每次取10~15克,加温水浸泡一会儿,然后连同清水一起放入锅内煎,等到汁液剩下一次性水杯这么一杯时(约毫升),再加上3杯水(约毫升),50克粳米一起煮粥。
醋泡黄瓜开胃消食醋是夏天保健佳品,可促进食物中铜、锌、铬、钾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有助于人体代谢,从而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同时,醋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促进含钙物质析出钙离子,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增强胃肠道的杀菌力,不仅是醋泡黄瓜,还可以自制各种醋拌菜,如海带、芦笋、香菜等。
醋泡黄瓜做法:黄瓜洗净稍拍一下切块,加入陈醋、橄榄油、食盐。蒜蓉、紫苏等,拌匀即可。
苦一周三五次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可以适当食味苦之物,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去除心火的作用,达到平衡机体功能的目的。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助消化增食欲、提神醒脑等功效,但注意不要过量,过多食用味苦食物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
苦瓜清心降糖春吃芽夏吃瓜。苦瓜的苦味,是由于它含有抗疟疾的喹宁,其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苦瓜中能提取出口服类胰岛素,还有降血糖作用。
清炒苦瓜做法:苦瓜洗净,切开后用盐搓一搓。这样不会那么苦,用清水冲掉盐,下油放蒜头炒香,炒熟后即可放盐出锅。
苦丁茶解暑味极苦却入口久而微甘的苦丁茶,也是夏令佳饮,具有天然植物的保健作用,能降压、降血脂、清热解毒、减肥、防癌和抗辐射,对治疗咽喉炎、肥胖症、急性肠胃炎等都有帮助。
咸出汗后喝点盐水一年四季都应该少吃盐,但是夏天可以稍微吃咸点。夏天出汗多,体内丧失的盐分就比较多。所以要注意多吃些咸味的食物,以补充体内所失盐分,达到身体所需的平衡。尤其是大量出汗后,可以喝点淡盐水,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辣一周一两次炎炎夏日,一说到吃辣椒,大家往往会想到燥热、上火。其实不然,有中医表示,夏季人的阳气生发于外,腹部容易受寒,寒凉食物吃多以后,反而容易导致腹泻等疾病的出现。这时,一周吃一两次辣,不仅可以补充体内失去的阳气,还能排毒散热、防病养生。
不过,这里所说的辣椒并非特别辣的尖椒之类的,而是以水分含量很高的蔬菜辣椒和水果辣椒为主,青椒性温味辛,能够通过发汗而降低体温,并缓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夏季适当吃一些青椒,有助于匡扶阳气。
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好不要选择细长形的尖椒,而最好选择稍微肥大、汁水较多,比较不辣的青椒为好,炒菜时根据需要,放上几根。
甜尽量少吃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容易生湿,而吃过多甜食(糖果、蛋糕、雪糕、冷饮等),会更加生湿生痰,不光是中医理论认为吃得过甜会引起上火,西方营养学也持同样观点。
首先,吃太多甜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从而出现舌炎、口角炎、眼痛等“上火”症状。
其次,夏天气压低,闷热难熬,而甜食中都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代谢后会生成许多二氧化碳,加重肺负担。因此,甜食吃太多,会让人觉得更加气闷。
再次,甜食会影响食欲,加重口渴,让人胃胀不想吃东西。这样会妨碍人摄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让“上火”症状加剧。
来源:名家名方
编辑:乔大妹子
版权说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权益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将尽快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