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攻略
2020-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春天万物复苏是孩子生长发育较快的一个季节,同时也是常见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尤其是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猩红热等多种小儿疾病。加强幼儿卫生防护十分关键,为更好的保证幼儿健康,省政府第二幼儿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防病工作,让幼儿远离疾病的侵袭,健康愉快的成长。
春季幼儿疾病大致分三类
呼吸道疾病包括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及哮喘、感冒等,还有可能直接引发其他系统的严重病变,如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败血症等。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接触性皮炎、湿疹以及过敏性紫癜等,这类疾病一方面与幼儿自身的体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春季弥散于空气中的易引起过敏的粉尘(如花粉)有关。
维生素缺乏症春季水果和蔬菜品种较少易使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出现维生素B、C缺乏症,其中缺乏维生素B易引起消化不良口角炎、舌炎等疾病,缺乏维生素C可致下肢肿胀、疼痛及齿龈出血,春季也是小儿佝偻病的多发时期。
春季常见疾病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潜伏期一般为3-7天,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烧和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人群密切接触是儿童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感染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表现。经对症等治疗,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身体恢复。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本病预后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有哪些?
1.手足口病的疱疹不只于口腔内,手足心甚至手足背及躯干也可见疱疹。
2.疾病的进展不同:疱疹性咽峡炎除了高热,偶尔合并细菌感染(一般较轻);手足口病则会出现肺炎、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严重的甚至危机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在初期只有高热及口腔内少许疱疹等症状,无法区分上述2种疾病时,建议及时看医生。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猩红热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和咽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携带者。
猩红热患者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恢复期传染性消失。
猩红热的主要发病人群?
以2~10岁儿童为主。
猩红热是怎样传播的?
猩红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咽、鼻部和唾液中的细菌通过谈话、咳嗽和喷嚏等方式传染易感者。
主要临床症状都有哪些?
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红疹,可伴有草莓舌、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和疹后脱屑等。
预防疾病小妙招1.适时增减衣服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
2.注意卫生
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要勤晒被褥和换衣裳,少带小孩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3.合理膳食
日常膳食中除吃适量鱼、肉、鸡、蛋外还应多吃些乳、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婴幼儿必要时要吃点鱼肝油和钙片。
4.充足睡眠
春天易发生"春困"保证小儿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
5.加强室外活动
春和日丽、万物复苏,让孩子到室外活动能得到日光照射吸进新鲜空气增强小儿造血及免疫功能。
6.计划免疫
要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小孩子常见传染病。
温馨提示1.少去人多的密闭场所
春天是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易发的季节,而幼儿的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较差。对于幼儿来说,要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密闭的公共场所。
在家中要保持室内的通风,使空气新鲜清洁,最好至少每天通风2次,每次通风20-40分钟。
2.少接触花粉
春天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花粉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引发哮喘等疾病,所以有过敏体质的小朋友要尽量远离花朵,以避免引发哮喘。
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活动后、便后、餐前一定要使用香皂、流动水进行六步洗手法。
4.预防手足口病应常记15字口诀
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省政府第二幼儿园愿所有的宝贝们健康茁壮成长!
总负责人:李朝霞
责任编辑:王雪鹰
撰稿:王萍
制作:康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