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补养身体李院长告诉您3
2020-6-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三芝堂诊所敷贴专科门诊开业啦!不打针,不输液,不吃药,透皮吸收,安全有效,纯绿色疗法,小儿疾病的首先,详细信息请拨打三芝堂电话-/31。
6补肝过去中医有一句话,叫“肝无虚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肝体阴用阳,就是说,肝本身属于阴性,要考肝阴、肝血的滋养,但是它的功能主生发,而且容易亢进,容易化火,再进一步就会生风,出现肝风内动。比如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疾病,就属于肝风内动。这些肝火、肝风大都表现实证,所以说肝无虚证。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的与肝有关的疾病,大都是这一类实证,治疗当然要清肝火,灭肝风。似乎与补没有什麽关系。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像肝这个脏器,出现肝阳上亢,一定有阴虚的基础,肝阴不足,不能制阳,才会出现肝阳上亢,才会出现中风。要想预防中风,首先要想到保护肝阴,甚至要补肝阴。有许多人问我,中医怎么才能预防脑血管病,也就是中风,我说保护肝阴,是防止中风的主要手段。
内经有一句话,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就是说,40岁以后,生理上人体的阴精已经亏损过半,要想到及时补充,尤其是有高血压的病人,如经常头晕、麻木,情绪急躁,可以服用一些滋补肝阴的药物,像白芍、天冬、元参、等,张锡纯有一个方子,叫镇肝熄风汤,就是用了大量滋补肝阴药物,临床上用它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脑胀,血压增高等有非常好的效果。
有一位老年女性,每年春季都出现血压不稳,头晕目眩,原来服用的降压药物都要加量,今年增加剂量仍然无效,就问中医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说,春天正好是肝气偏旺的季节,要滋补肝阴,肝阳才能浅伏,血压才能平稳,于是就给他开了一张方子:白芍、天冬、龟板、石决明,菊花、桑叶,牛膝、生麦芽、天麻,服用一周,头晕就减轻,血压开始平稳,一个月后,降压药物减到原来水平。
再谈一下肝寒的问题。去年,有一位新毕业的男大学生,找我看病,看他神情抑郁,似有难言之隐,我于是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总感觉睾丸胀痛,有时连及小腹,遇凉后加重,到医院诊断附睾炎,服用了一段西药,没有明显效果,最近新谈了一个对象,因为担心自己以后会影响生育,没有信心,和对象吹了,感觉心灰意冷,不得已才找中医。我看了他的舌苔、脉象,跟他说,你这是肝虚寒,他说,我查过了,肝没问题,我和他解释,我说的肝,不是西医说的肝,中医讲,肝经循行的部位、循小腹,绕阴器,属肝络胆,正好你的症状符合肝经循行的范围,而且遇寒加重,应该暖肝散寒,于是给他开了一个方子:柴胡、吴茱萸、白芍、干姜、枳壳、乌药、荔枝核、川芎、元胡、小茴香,服药月余,症状基本消失,西医复查,附睾炎已愈。
要谈肝,还要涉及到胆,肝和胆虽然都属于木,二者都主生发,但是功能还是有区别,胆属于少阳,主决断,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胆小,吓破了胆,胆小如鼠、胆战心惊等,说明胆与心理有关。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遇事没有主见,胆怯,易受惊吓,睡眠不安,噩梦纷纭,中医认为是胆虚寒,要温胆,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温胆汤,就是治疗这一类疾病,还可以加琥珀粉等。
7补心唐朝,是一个重视佛教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说明佛事活动在当时非常普及,而且僧人的地位非常高,有许多高僧,也懂医术。有一位叫道宣的和尚,经常为了讲经说法,劳心过度,时间久了就落下了一个毛病,心痛、心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用了许多药物都没有效果。有一天,他睡觉时,做梦,梦见四大天王之一,给他传授了一个方子,说他心血耗损,要补养心阴,柏子仁、天冬、麦冬、丹参、人参、沙参、桔梗、远志、茯苓,用朱砂为衣,合成丸。第二天醒来,就把方子记了下来,照方服用,果然,效果非常好,再给其他心阴虚的患者使用,同样有效,于是就给方子起了一个名字,天王补心丹。一直流传到现在,还在临床广泛应用。只是,里面有朱砂,不宜久服,我把它变通一下,去掉朱砂,加紫石英,变成汤剂,同样有效。
还有心气虚、心阳虚,主要表现心悸、气短,出汗,活动后加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功能不全。这类病人,就要补心气,温心阳,一般用附子、桂枝、再加一些利水的药物,如茯苓、葶苈子。葶苈子这味药很苦,但是有很好的利水作用,我一般加入大枣,一方面缓解它的苦味,另一方面保护脾胃,这就是中医的和谐理念。
中医理论中还有心肾相交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心在五行中属火,肾属水,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是形容他们的属性相反,但是,二者又互相依存,自然界中,很难想象如果只有火没有水,或者只有水没有火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最和谐的世界就是水火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即所谓天人相应。人体的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心属火,其性上炎,肾属水,其性下降,如果按照自然属性,二者各行其道,水火各行其道,心火上炎就会出现上火的症候,肾水得不到温暖就会泛滥成灾,人体生命活动就会失常。好在我们正常情况下,心火要下降,肾水要上升,这样水火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说的水火既济。如果打破这个平衡,人体就会生病。临床上经常能看到肾水不能上承,心火不能下降的情况,表现失眠、心悸,口舌生疮,腰酸,小便不利,所谓上热下寒。
去年秋天,有一位朋友,介绍一位老人看病,表现,舌痛,布满裂纹,同时心悸、失眠,腰腿痛,尤其是双足发凉,小便不利,医院检查,诊断为舌炎,末梢神经炎,腰椎病,给予西药和中成药,服用一月无效。我看了他的舌脉,对她说,你这是上热下寒,心肾不交,给他开了一个药方,黄连、肉桂、独活、牛膝、竹叶、生地、生甘草,并嘱咐用川乌、桂枝、忍冬藤煎水泡足,一周后,朋友打电话,说老人的舌已不疼了。上面的方子是交泰丸加味,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助肾气化,使肾水上承,达到水火既济,其中黄连的剂量要大,肉桂的剂量一定要小,而且我们看到,本来要补肾水,降心火,反而用热药,而不用滋阴的凉药,就是要使肾水向上,达到水火既济目的,后来李东垣发明了滋肾通关丸,用黄柏、肉桂,治疗肾虚,小便不利,也是这个道理。
李福海副院长
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高徒,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内科专家,从医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理论以及脾胃理论、湿病理论、气血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在脾胃病、肺系疾病、心脑病、风湿免疫骨病、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疾病、妇科杂病以及肿瘤等领域的中医调理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尤擅治疗脾胃病,如各种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腹泻等)、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等);并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其他系统疾病包括:肺系疾病,如慢阻肺、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心脑系统疾病,如冠心病、老年性脑病(脑中风)、头痛、眩晕、脊髓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癫痫、小儿多动、抽动症;妇科杂病,肿瘤的中医调理和身心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等。
李福海院长于每周四下午、周六全天在三芝堂门诊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