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番茄叶霉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方法,
2021-4-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在我国大部分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是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叶部病害,露地番茄也有发生,但不及保护地番茄上严重。番茄发病后,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番茄产量和品质。
识别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花和果实。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病部与健部交界不清晰;叶背面出现棕黄色、灰紫色、灰绿色至墨绿色茂密的霉层。
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与上述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发病。
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番茄叶霉病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或雨水传播。
温度:病菌发育温度为9~34℃,适温为20~25℃。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病情发展受到抑制。
湿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相对湿度高于90%,有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于孢子形成,也不利于侵染及病斑的扩展。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普遍发生只需要15天左右。
光照: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保护地过于密植、整枝搭架不及时、浇水过多、通风不良、郁蔽高湿,发病严重。
品种:番茄品种间抗病性具有差异。
病害控制
番茄叶霉病一旦发生,扩展迅速,流行性强,应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基础上,及时喷药防治,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例如“中杂7号”、“双抗2号”、“佳粉3号”、“佳粉15号”等抗病性较强,各地在选用抗病品种时,应注意生理小种的抗性丧失,及时更换品种。
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52℃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用50%克菌丹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使用普绿通?倍稀释液(即15g普绿通?兑水12kg)浸泡4-6小时,晾干后播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
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发病重的地区,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双垄覆盖地膜及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可增强土壤湿度,降低棚内空气湿度,从而减轻番茄叶霉病的发生。
对于棚室番茄采用生态防治法,如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降低温湿度。
露地番茄要注意田间通风透光,种植不宜过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采用滴灌,避免大水漫灌,降低棚室的相对湿度。
温室或大棚的消毒
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或大棚,在番茄定植前进行消毒处理,先密闭大棚使棚温升至20℃以上,用硫黄粉熏蒸大棚和温室,每m3空间用硫黄0.25kg与锯末0.5kg混合,然后分放几处,点燃后密闭大棚,闷熏1夜。
药剂防治
病害始发期,保护地番茄用百菌清烟剂或抑霉唑烟剂3.00~3.75kg/hm2熏蒸。或喷撒百菌清等粉尘剂,间隔8~10天喷1次,轮换施用。发病初期,摘除下部病叶后及时喷药保护,重点喷洒叶片背面,药剂有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
普绿通?在番茄上的应用
苗期
用普绿通?0倍稀释液(即15g普绿通?兑水15kg)喷施,提高番茄抗病、抗旱能力。
生长花期
用普绿通?0倍稀释液喷施,处理组植株长势旺盛高大,色泽浓绿,叶片宽大肥厚,茎秆粗壮挺拔,根系茂密发达,花朵大而健康。
结果期
用普绿通?倍稀释液喷施,果实数量明显增多。
膨大期
用普绿通?倍稀释液喷施,收获时间明显提前,果实圆润饱满、个头大。编辑宋小宋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