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的症状识别以及防治办法
2021-3-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黄
龙
病
黄龙病又称黄梢病,是柑橘毁灭性的细菌病害。为重要的检疫性病害。“龙”既是梢,是树冠顶部的新梢。春梢叫作“春龙”,夏梢、秋梢谓之“夏龙”“秋龙”。这些梢的叶片黄化,则称“黄龙”。
黄龙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在江西赣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和浙江南部亦有发生,由于气候变化。目前在江西南昌、九江均有发现,并且此病有向北蔓延的趋势。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在绿色树冠中出现一条或几条叶片退绿的小枝,或少数新梢叶片黄化,称作“插金花”“鸡头黄”。
病梢下段枝条叶片和树冠其他部位的枝条叶片相继绿变黄或呈斑驳黄化。幼年树抽出的新梢多为均匀黄化。该病全年可发生,春、夏、秋梢都可表现症状。
春梢表现症状是在转绿后,病株枝梢叶片退绿变黄,多呈均匀黄化。未结果的幼年树和初结果树表现甚多。均匀黄化的叶片亦能转为斑驳黄化。
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新梢叶片在转绿期停止转绿,叶片暗淡、无光泽,随后逐渐变黄而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斑驳黄化。
在田间,叶片黄化表现三种类型;均匀黄化型、斑驳黄化型和缺素症黄化型。初期病树、幼年树和初结果树的新梢多表现为均匀黄化症状。斑驳黄化型从叶脉附近,特变从主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发生黄化,黄斑的形状和大小不一,逐步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主脉两侧斑驳不对称,这种症状在春、夏、秋梢的病枝上,以及初期、中期、晚期病树上都易见到。
缺素型黄化型,又称“花叶”型,主脉,侧脉及其附近的叶肉保持绿色,脉间的叶肉呈黄色,与缺锌、缺锰症状相似,这种叶片在中期、后期的病树或原来的黄化枝条剪除后再抽出的新梢中常常出现。
斑驳型黄化型叶片在不同柑橘品种的各个梢期和早期、中期、晚期病树上均能见到,症状明显,是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落叶,发早芽,叶片小,叶质较厚硬;枯枝多,植株弱;花多畸形且早开,坐果率低;果实小或显畸形,不能正常着色,橙类品种成熟期果实暗绿色,无光泽,果肩稍淡黄(称“青果病”),椪柑、福橘、沙糖橘、温州等品种果蒂至果肩橙红色,其余部分暗绿色(称“红鼻果”)。病树初期根系正常,中期、后期根系出现腐烂症状。
防治方法
要想根除根除柑桔黄龙病,应做好几点工作:
1、建立无病虫桔园。
选择至少3公里至10公里范围内没有桔树的地点,用无病虫的实生苗或嫁接苗栽植无病虫的新桔园,柑橘园区内、外,以及附近不种植黄皮、九里香等芸香科植物。挖除病树死树的桔地,不能马上种植柑桔,可种豆类、花生等其他作物,待过1-3年后再可栽植桔树。
2、防治好木虱。
柑桔黄龙病是通过带毒的苗木和接穗传染,由木虱在田间作为媒介,可在各梢的萌芽期喷施绿颖+杀虫剂防治木虱。
3、培育无病虫苗木。
选择10公里以内无柑桔园的地方,最宜有山有河隔离的,在此建立无病虫苗圃。要选择优质高产种子,种子应经过55℃-56℃的热水中处理50分钟后再播种,培育无病虫实生苗。处理后柑橘种子出芽率不受影响,比不处理的还要好,幼苗生长也快。
4、彻底消除病树死树。
挖除病树必须执行发现一株挖除一株,不能只锯病枝。一年中做到“三检查,四挖除”。即:春梢转绿后至早夏梢萌发前检查和挖除:夏梢期间认真检查和挖除,以减少秋梢期的发病率:秋梢期检查和挖除:春芽萌发前补挖遗漏病株。每次挖除应先喷药防治柑橘木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