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遗产耳针疗法系列三耳穴的探
2018-1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耳穴的探寻方法
1、压痛法:在耳穴附近用探针或毫针柄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点,若出现数个压痛点,应选取压痛最明显的一点。难以分辨时,可用手按摩耳壳后再寻找,就能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
2、良导法:是用耳穴探测器在耳壳上探查电阻较低的良导点。
3、肉眼观察法:在耳壳上有时可出现变形、变色、脱屑、小红点、小黑点、小水泡等反应,可作为选取耳穴的参考。
常用耳穴的作用
1、神门: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功能,有镇静、止痛、安眠、消炎等作用。
2、交感:具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可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对脏器均有较好的镇痛和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且能抑制腺体分泌。
3、肾上腺:有调节血管舒缩机能、消炎、消肿、抗过敏、解热、止血、调整血压、兴奋与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可用于各种皮肤病。
4、内分泌: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并有抗过敏、促进消化系、泌尿系、生殖系等的功能。
5、皮质下: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有调节机体平衡、镇静等作用。
6、枕、脑干:能调节延脑中枢机能平衡,有镇静、止痛、消炎作用,常用于脑膜刺激症状、抽搐、大脑发育不全、脑震荡后遗症等。
7、脑点:有镇静、镇痛、止血作用,常用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8、平喘:能兴奋和抑制呼吸中枢,有镇咳、止喘、止痒等作用。
9、耳尖:有退热、降压等作用。
10、屏尖:放血有退热、消炎作用。
11、肾:强壮穴。有调节机体电解质平衡和再吸收的功能。可用于骨折止痛、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耳鸣、听力减退、脱发、眼科、妇科、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
12、肺:对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脱发、各种鼻炎、声音嘶哑等均有治疗作用。
13、脾:常用于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萎缩恢复期、血液疾病。
14、胃:用于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15、肝:适用于眼科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消化系统病。
16、心:有强心、升压、降压作用,常用于休克、多梦、舌炎、咽喉炎、血液病。
17、膈:有解除膈肌痉挛和止血的作用。
18、三焦:五脏六腑疾病均可用此穴。
治疗方法
一、取穴原则
1、按病变部位取穴:如胃痛取胃,腰痛取腰椎。
2、按西医病理机制取穴: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
3、按中医脏象辨证取穴:如皮肤病取肺(肺主皮毛),耳病取肾(肾开窍于耳)。
4、按耳穴作用取穴:如高血压取降压点。喘息取平喘。
取穴要少而精,一般取同侧,少数取对侧或双侧。每次取穴3~5个,为了加强疗效,必要时可一穴多针或行斜刺透穴等。
二、操作方法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
2、一手固定耳壳,一手持针垂直刺入,捻转进针,深度以刺穿软骨而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多数病人进针时有痛热感(亦有酸、麻、胀、重感)。操作时要准确而迅速。
3、一般留针15~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用埋针法。治疗关节疾患时,每隔5~10分钟捻转一次,同时活动患部关节,以增强疗效。
目前也有耳针强刺激不留针的做法。即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主穴捻转40~60秒,配穴捻转30~40秒,频率每分钟次,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起针时,用酒精或碘酒棉球按压针眼。
5、疗程和针刺间隔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6、对某些慢性病或发作性疾病,为了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巩固疗效,可采用耳穴埋针方法。即用揿钉样或钢圈样皮内针,刺入耳穴后,用胶布固定。埋针后,嘱咐病人定时按压加强刺激,可增强疗效。埋针时间一般1~2天。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应严格消毒,防止耳壳感染。
2、耳壳有外伤、冻伤或炎症时应禁针,以免炎症扩散或感染。
3、为了预防晕针的发生,不要在病人过劳、饥饿、虚弱、精神紧张等情况下针刺。
4、孕妇慎用。
5、对年老患者、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在针刺或降压沟放血前后,应适当休息,以免发生意外。
平台负责人:刘畅
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