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了噜plus版的南京三伏天来袭这份
2019-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枯藤老树昏鸦
空调WiFi西瓜
葛优同款沙发
夕阳西下
我就往那一趴
入伏的南京
简直是热到不可描述
而且还是plus版的!
一出门就感觉自带火焰
三伏天到来后
全国各地
开启了“火炉”模式
多地出现40℃以上的高温
三伏天来了
当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70%时,就需要预防中暑了。今天,小编邀请专家就“趁热”跟你说说,怎么补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中暑漏洞”,安全度过高温天。
高温天,室内也不太“安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天气太热时,就应该窝在家里。然而调查显示,半数中暑发生在室内。
空气不流通易中暑
室内相对湿度高,如果空气不流通,汗液难以蒸发,不利于身体散热,老人的发汗机能退化,在室内更容易中暑。
空调温度低也会中暑
空调为我们带来凉爽,但长时间待在温度低于26℃的房间,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时更容易中暑。
突然走出空调房,并长时间待在高温的户外环境,可能会出现发热、胸闷、腹胀、口渴、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
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屋里,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会出现怕冷、发热、腹痛吐泻、无汗、胸闷、舌苔白腻等症状,这也是一种中暑表现,中医称为“阴暑”。
中暑最易盯上7类人
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中暑,这个夏天要当心了。
1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2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会让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这类药物包括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硫酸镁、果导片等导泻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
3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4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5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6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7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治中暑,对症找“解药”
大热天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就要当心是中暑。通过症状,可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救治措施。
先兆中暑
高温时,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
此时必须赶紧多喝水,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一般症状可自行消除。
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口服藿香正气水5~10毫升,或按说明书服用十滴水。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开车,且这两种药物都不宜和头孢同时服用。
闷热不适、头痛头晕,可在前额或太阳穴上涂抹风油精、清凉油,但孕妇和婴儿不宜使用。
中暑后咽干口渴,可按说明书服用清暑益气丸。
需要注意的是,体弱多病、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先兆中暑,在吃完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后,半小时症状仍没有缓解,医院就诊。
轻度中暑
除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还出现体温>38.5℃,心跳增快,就已经是轻度中暑了。此时再用休息、喝水的方法,没那么容易恢复,医院治疗。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时,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出现问题,一般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甚至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起猝死,此时应立刻拨打,同时帮助中暑者快速降温。
首先,将中暑者移到荫凉处,脱掉外衣;然后向其全身洒水,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打开空调或用电风扇降温,身体若被吹干,要继续喷水,反复进行,尽量将体温降至38.5℃以下。
如果中暑者没有昏迷,可适当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现象,要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补上这些防暑“安全漏洞”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补上下面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
保持室内通风不通风、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室内中暑”。因此,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2
喝水不可“牛饮”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但这样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积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感觉很热时,不要喝冰水,否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血管收缩,因此喝温水较好。
除了适量喝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饮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含糖量较少的。
3
外出别长时间戴帽子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建议不定时摘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4
出汗时别立即冲凉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或者直接躲进空调温度开得特别低的室内,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正确做法是,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5
雨后黄昏别着急出门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尤其是刚下过一场雨后。此时,建议少在户外活动。
“热在三伏”,不热似乎也不正常。这两天,你是不是也被折磨得只想吃凉?嚼“冒烟”的冰棒,五花八门的饮料换着喝,大排档的啤酒盛宴……大快朵颐之后,你的身体可能会亮起“红灯”。
甜食过量:引发肥胖
炎热的伏天,很多人面对饭菜毫无胃口,却对冰淇淋、甜饮料、糕点、甜食等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首先,摄入过多的甜食,会导致糖超标,造成能量过剩。
其次,甜食吃太多会影响食欲,妨碍人们摄入其他营养更加丰富的食物。
比如蔬菜吃得少,维生素、膳食纤维补充不足;肉蛋吃不够,优质蛋白缺少,可能带来便秘、精神不振、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危害。
最后,甜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出现舌炎、口角炎等症状。
不要贪吃甜食:
注意吃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以及菌藻类等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不要用冰冻冷饮解暑,可以换成菊花茶、柠檬水、绿豆汤等。这些自制饮料可以补充水分以及随汗水流失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还有不同程度的清热解暑作用。
建议每天摄入水果~克,不要贪吃糖分过高的水果,如荔枝、哈蜜瓜、桂圆等。
过分贪凉:胃肠受苦
大汗淋漓时最易贪凉。打开空调,吃着冰棍、冰西瓜,喝着凉茶,把脆弱的胃肠冻得瑟瑟发抖,如此贪凉会让身子吃不消。
一方面,冷饮、冰棍、凉的饭菜会让胃肠温度降低,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作用。
寒凉的食物还会让胃受到刺激,导致消化能力下降,不利于补充水分和营养,引发腹泻、胃肠炎等病症。
过多食用生冷食物还会使胃的吸收能力下降,消化系统供血减少,散热不畅,反而令人感觉更热、更烦躁。
另一方面,许多生冷的食物本性偏寒,比如西瓜、海鲜等,对人体阳气的耗损大,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热天更要热养生:
少吃生冷、冰冻的食物,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西瓜、桃子等水果要放一会再吃。
饮品最好喝温白开,冰棍每天最多吃一根,吃的时候要慢点,减少对肠胃的刺激。如果平时经常胃胀、胃痛,更要少吃寒凉的水果或凉菜。
热茶、热咖啡等热饮有利于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过多食用未经加热的生鱼片、生蚝等,大量蛋白质不易消化,不妨佐以姜汁等调料,中和海鲜的寒凉,且应在煮透再吃。
吃得太清淡:营养不足
很多人认为“不吃肉蛋奶、只吃蔬菜果瓜、喝稀饭白粥”的清淡饮食有利于伏天养生。
然而这样的饮食模式会导致营养不足,体质迅速下降,体重减轻,消瘦乏力,反而容易中暑、热伤风。
一味走“清淡路线”,减少饮食种类,只吃蔬果和少量主食,会导致热量入不敷出,体质大大下降。
对于老人来说,本身味觉功能减退,加上炎热引起身体不适,食欲会进一步减退。一味进食蔬菜,导致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会削弱免疫力,达不到养生的目的。
适当补充所需营养:
鸡蛋、豆制品、鸡鸭鱼肉等是不错的优质蛋白来源,可以适当吃一些。
“清淡”饮食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高脂、辛辣上火的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
主食以稀为宜,可以喝一些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这样的清淡饮食才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
如果胃口不好,做菜时可以加点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病菌,还可以吃点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有助开胃。
路边烧烤:增加癌变风险
烤串、啤酒、凉菜……伏天里,路边的烧烤摊让人“流连忘返”,但美味的背后却隐藏着致癌陷阱。
烤肉的时候,温度可能超过℃,而这时蛋白质受到高热,可能产生致癌的“杂环胺”类物质。越是烤得有点过的部分,含有的这种致癌物越多。
同时,蛋白质在高热下营养价值降低,部分氨基酸发生异常交联,甚至发生降解。如果肉被烤焦,局部温度接近℃时,肉中的脂肪还会产生大量苯并芘类致癌物。
此外,夏天气温高,花生、豆类、大米等谷物容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不小心吃了霉变的食物也会增加致癌风险。
烂掉的水果、变质的腌肉可能有真菌毒素,也是致癌物质,尤其容易引起肝癌。
控制吃烧烤的次数:
每个月吃一两次解解馋即可,避免不卫生的烧烤。如果是自己烧烤,注意别烤焦了。
多吃新鲜生蔬菜,与烤肉搭配食用,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抗氧化、抗癌成分,以及促进致癌物排出的膳食纤维。
留意检查家中的粮食、坚果、水果等食品有没有发霉变质,一旦发霉,及时丢弃。
细菌感染:腹泻呕吐
我们身边有很多细菌,它们在天热时格外活跃,一不留神就会把我们拉进陷阱里。
伏天很多人嫌热,懒得做饭,习惯去路边摊买吃的,或者到超市买熟食,有的人直接把在外吃剩的食物打包回家。
有些路边摊的卫生不一定达标,像凉皮、毛豆、鸭脖子、猪头肉等,如果保存管理不善,容易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在家做饭不当也存在风险。比如:生吃海鲜或者海鲜没煮熟;凉菜一放就是一两个小时;食物切开没有及时放入冰箱;剩饭剩菜保存不当或不加热;切开的西瓜放两三天还拿出来吃等。
这些都会让细菌趁虚而入,人吃了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
想避开细菌陷阱应做到:
最好自己做饭吃,且现做现吃。
西瓜等水果最好吃多少买多少,尽量别剩。如果剩下了,要盖好保鲜膜,放进冰箱里,吃时把西瓜上面去掉1厘米左右,并在24小时内吃完。
切勿生食海鲜,一定要煮熟煮透,加热至℃,持续30分钟。
厨具生熟分开,切过生肉的刀不要用来切水果或熟食。
乳制品、瓶装果汁等,若一次喝不完,应将剩下的拧紧盖子或用夹子夹好放入冰箱。
最后小编想提醒大家
小伙伴们别为了省电费
不舍得开电扇和空调
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END推荐阅读:1、一年里最宝贵的“冬病夏治”时间,听听专家怎么说!
2、记住这个字,做好“三五七”让你远离血栓!
3、《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你知道吗?清水配上它,青春又防老!
4、“美小护们”医院版《南山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