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主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02
2017-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排版丨茄子黎黎内容丨整理自网络
1
维生素B2缺乏
口角炎:
双侧口角湿白糜烂或溃疡,并见有横形裂沟,可向粘膜和皮肤延伸1cm左右,其上覆盖黄痂,影响张口、说话、进食。
唇炎:
唇微肿,唇红干燥,脱屑、皲裂,或剥脱糜烂、疼痛、有灼热感。
舌炎:
早期舌有干燥感、灼热感或刺痛,然后舌体肿大,呈鲜红色(品红),菌状乳头肿胀、充血。接着先是丝状乳头,继而菌状乳头萎缩消失,使舌面变得光滑、发亮呈萎缩性舌炎,有的患者可见舌面裂纹或小溃疡。有的患者可出现口腔粘膜溃疡。
2
白斑
病因:
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临床上所见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吸烟,烟叶燃烧后产生的尼古丁和热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他如咀嚼槟榔、酒、醋、烫、竦、不良修复物、错位牙、残根残冠的锐利边缘对局部粘膜的机械刺激等均可诱发此病。此外,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A缺乏亦可引起上皮过度角化。白色念珠菌感染,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等也有关。
临床表现:
一般无自觉症状,如上皮角化程度较重,可有粗糙、口干或进食乏味等症状。好发部位为颊、舌、唇、腭等处粘膜。多在检查时被发现。病变呈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稍高出于粘膜表面,初起时尚光滑,以后逐渐扩大,增厚、粗糙,并出现龟裂,失去正常粘膜的弹性和柔软度。如病变的某一部分显著变白,呈疣状,或出现糜烂、溃疡,或基底部出现硬结时,可作活检,以排除恶变的可能。
3
变态反应性口炎
药物过敏性口炎(药物性口炎):
属Ⅰ型变态反应,也可能是混合型。致敏药物多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水杨酸类、氨基比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患者用药后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可长可短,可在24h内发病,甚至几分钟发病。主要病损为红斑、水肿和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面,自觉胀痛。有的患者病损仅出现在口腔,有的患者生殖器出现红斑、水疱和糜烂面,眼有结合膜炎,皮肤有小红斑、丘疹和水疱,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或表皮坏死松解症。
另一种药物过敏表现为固定性药疹,每次发病多在同一部位,惯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周及四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中央可起大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局部有灼热。痒感。
接触性口炎:
主要是Ⅳ型变态反应引起,常见致敏物质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自凝丙烯酸酯、银汞合金、唇膏、泡泡糖等。在接触致敏物质半天甚至24h以上,再接触过敏原即可发生反应,接触部位粘膜发红、水肿、在红斑上中发生水疱,糜烂或溃疡、自觉灼痛。临床上用银汞合金作充填术后可见在接触的粘膜上出现类似扁平苔藓病损,去除银汞充填物改用树脂充填,则病损可消退。
变态反应性口炎可根据用药名、发作史和临床表现来诊断,此外尚可将可疑致敏物质固定于患者前臂屈侧皮肤上作斑贴试验,于48或72h观察反应有助于诊断。
4
膜性口炎
膜性口炎病因: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所引起的球菌性感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生长活跃或感染毒力增加而发病。一般为混合感染。有时是其他口腔粘膜病继发感染。
膜性口炎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急速、体温升高、疼痛明显,影响说话、进食。小儿可有哭闹、烦燥、拒食、流涎等现象。首先是粘膜发生大片充血水肿,以后出现浅层糜烂,表现复盖有黄色假膜,此膜光滑,较为致密,微高出粘膜表面,界线清楚,用棉花颇易拭去。周围粘膜充血明显。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取假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细菌。
5
唇疱疹
多见于成人,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好发于咀唇和口周皮肤上,如唇红皮肤交界、口角、鼻翼、鼻唇沟和颏部等处。开始皮肤发红、发痒、有烧灼感,随即出现水疱,疱小成簇,疱液清亮,以后浑浊,最后结成黄色痂皮,不久痂皮脱落而愈合,局部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1-2周,如合并感染,病程往往延长。
专业口腔论坛
每天看一个口腔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