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区明天是世界糖尿病日健康生活

2018-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院订阅哦!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主题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宏庭介绍,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7%,现在这一比例已达1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已高达50.1%,这就意味着每10个人中,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有5个是糖尿病潜在患者。注:上述糖尿病前期率50.1%主要是采纳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标准,即空腹血糖≥5.6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和/或糖化血红蛋白≥5.7(国内不包括此项)。“如此之高的概率,你还觉得糖尿病是“别人家的事儿吗?”今天,小编就带您细说糖尿病。概念: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健康第三大杀手”,其危害程度不言而喻。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如果患者血糖控制得不好,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导致各器官逐渐丧失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累及全身,人体大部分的器官都会受到影响。   据了解,糖尿病并发症高达多种,是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中风以及足部、下肢感染后久治不愈、溃疡等。其中,住院Ⅱ型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这些并发症一旦发展到中晚期,治起来非常困难,最终会导致失明、尿毒症、截肢,甚至死亡,因此对并发症的防治是重中之重。糖尿病的成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家族遗传性。家里有遗传的可要多注意。2、肥胖:肥胖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肚子肥胖者。简单来说就是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降低,需要胰岛β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而这俩因素缺失不足,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3、活动不足:日常体育锻炼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4、饮食结构: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5、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6、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所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很重要。所以,认为“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的小伙伴快醒醒吧,其实除了遗传因素,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简言之:爱“吃、闲、烦”!据资料显示,全球有一半的糖尿病人身患此病却不自知。所以,当身体出现以下糖尿病早期征兆时,你就该警惕了:警惕!6大糖尿病早期症状1、四肢疼痛下肢、足部各关节经常疼痛,而排除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疾病。上下肢体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有时伴有烧灼感。2、皮肤瘙痒约有10%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的皮肤瘙痒。且较顽固,以外阴部或肛门部位最严重。3、面色发红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但有人调查过千例隐匿性糖尿病病人,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颜面色泽较红,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面色发红。4、饮食改变发现自己饮食量较前增多可是又总感觉吃不饱,还想吃。与此同时,身体却日渐消瘦,全身感觉疲乏无力。喝水量增多,然而仍然难以解除口渴的现象,此外尿量因为饮水增多也随之增多。5、手足部水疱疹隐性糖尿病病人手、足以及足趾、小腿伸侧,在没有任何诱因情况下,常突然出现外观颇似灼伤后的水疱,其特点是不痛不痒。6、菱形舌炎大约有2\3隐性糖尿病病人可出现原因不明的舌疼痛,舌背中央呈菱形的乳头缺损(即舌背上无舌苔覆盖)等等。糖尿病如此可怕,该如何预防呢?简言之:管住嘴、迈开腿!预防糖尿病的措施(1)防止和纠正肥胖。(2)避免高脂肪饮食。(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和血糖监测则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具体是指: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1)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总热卡,要求进食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膳食。(2)运动疗法。(3)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阿卡波糖、胰岛素及中医药。(4)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懂得如何把治疗融合入日常生活中,怎样观察血糖、尿糖控制饮食何时应寻求医生的帮助等。充分的教育可促进糖尿病的良好控制。(5)糖尿病自我监测。积极治疗的同时,也不要陷入以下误区:糖尿病治疗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饮食治疗并不是饥饿疗法。如果患者进食量太少(每天主食低于克),不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而且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如此,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自身脂肪及蛋白质过量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因此,科学的饮食疗法应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地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并注意饮食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或偏食。   误区二:多吃没关系,加大药量便可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即使用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二是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其对肝肾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饭多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只不过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则是加入了甜味剂(如木糖醇),这些甜味剂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热量。但是,“无糖食品”毕竟都是淀粉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多了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无糖”二字所迷惑,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说明的是,无糖食品没有确切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   误区四:凡是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   首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于运动锻炼。为此,在决定是否适合运动疗法以前,要先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尿酮体、相关脏器功能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等。只有在糖尿病的控制状态不是太差、且不存在可能会因运动而加重病情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时,运动疗法才是合适的。   其次,运动强度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比较合适的,要求每次分钟,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3—5日。   再次,要特别注意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的运动方式也不一样。运动疗法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益处还没有被确认,但是对于保持这类病人的体力、增强其体质和缓解精神压力是有益的。此时,要学会自己监测血糖,根据运动的强度在指导下调节的用量和用法,并辅以合适的饮食配合并适时加餐。为防止昏迷,运动应安排在餐后1—3小时内进行。   误区五:运动量越大越好   适当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热卡,减少脂肪的堆积并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控制血糖有利。但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引起应激反应反而使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控制糖尿病病情是有害的。   不但运动的强度要适中,运动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空腹运动,而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一般在餐后1小时前后开始活动比较合适。有些使用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喜欢空腹运动,结果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一些在四肢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过早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极易导致低血糖,要注意避免。   误区六:空腹血糖达标即可   目前在很多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甚至很少监测和注意餐后血糖的变化,这使得他们罹患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的危险比普通人高了好几倍。因为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整体的血糖控制而且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更能预测心脑血管合并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控制好餐后血糖才能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合并症。   常规体检中往往只检查空腹血糖,大多数人会误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有糖尿病了。实际上,很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受损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造成的漏诊率高达50%。所以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查。一旦空腹血糖被检查出大于等于5.6mmol/L,就要做进一步的糖耐量试验。若结果大于等于11.1mmol/L,又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那就等于说糖尿病正向你走来。   误区七:糖尿病只需控制血糖   很多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从来没有做过慢性并发症筛查,有的甚至不知道糖尿病会导致眼睛、肾脏、神经、大血管等的并发症。   除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凝状态都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所以在降糖的同时还要调脂、降压、抗凝治疗。说了这么多这么多……小编不过是想让小伙伴们在系统了解糖尿病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预防及治疗观念:糖尿病可预防可控制,为了健康身体,加油吧!祝您健康长按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spo.com/jbzl/113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