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贤加味济生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
2019-3-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李志等
编辑:黄榆媚
加味济生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
济生乌梅丸一方载于清代陈修园氏《时方歌括》,出于宋严用和,为治疗“肠风下血”而设。陈氏歌括曰:“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概括了该方的组成、适应证及功效。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所长龚志贤研究员对济生乌梅丸颇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加味济生乌梅丸(乌梅、僵蚕、莪术、红花组成),用于治疗声带息肉、直肠息肉及宫颈息肉等,疗效甚佳。笔者临证应用龚老加味济生乌梅丸,颇具效验,现举例如下:
1急性咽炎
王某,女,8岁,年5月14日诊。
主诉咽痒,一干咳1周。患儿1周前感冒,发热,流清涕,咽痒伴剧烈咳嗽,医院就诊,予感冒药、抗生素治疗5天,热止,剧咳不减。现感咽部奇痒,咳声频频,不分白昼,无法抑止。诊见咽部粘膜充血,腭、悬壅垂水肿,扁桃体无明显肿大,舌红、有瘀点,苔薄,脉数。
证属
风热犯肺,上攻咽喉
治宜
疏风散热,利咽止咳
方选
加味济生乌梅丸化裁
组方
乌梅10克,僵蚕10克,莪术9克,
玄参12克,麦冬10克,射干10克,
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
甘草3克。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患儿服1剂后即感咽痒减,夜能安睡。2剂后咽部已无不适,病愈。
按:急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为外感邪毒经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风热邪毒犯肺,肺气失宣,热邪壅结,循经上犯咽喉,治宜疏风散热,利咽止咳。方中乌梅敛肺散结,僵蚕散风痰结核,莪术活血化瘀,玄参、麦冬清热养阴利咽,射干、牛蒡子、浙贝母消肿散结,甘草和中。药后热散风疏,气顺咽利,诸症自平。
2
急性口腔溃疡
谭某,男,53岁,年9月20一日初诊。
主诉口腔、舌体、舌尖灼痛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固感口腔内、舌体、舌尖感觉异常、偶有刺痛,继而出现溃疡,持续疼痛,进食加重,凡冷热酸咸辛辣等食物刺激均疼痛难忍。使用烧灼、膜剂及多种中西成药无效,遂来就诊。见口腔内左颊粘膜有一0.5cmX0.6cm溃疡,舌体右侧缘有一0.3cmX0.3cm溃疡,溃疡边缘潮红,溃疡面均有黄白色溃膜覆盖,口干不喜饮,舌红有瘀点,苔薄,脉弦细。
证属
虚火上炎,郁结成瘀
治宜
滋阴降火,散结化瘀
方选
加味济生乌梅丸加味
组方
乌梅30克,僵蚕20克,莪术12克,
玄参15克,麦冬15克,红花5克,
浙贝母15克,黄柏10克,丹皮12克,
生地20克。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服药3剂口腔痛减,进食清淡食物已无大碍,口腔溃疡潮红已退,溃疡面尚在。效不更方,继服3剂。
三诊,口腔溃疡面已被新生粘膜覆盖,色泽鲜红,不痛,进食如常。予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按:本患者素体阴虚,加之入秋后气候干燥,虚火内生。燥生火,火生风,风火相旋上炎,灼伤脉络,终致虚火壅聚而肉腐。治以乌梅、玄参、麦冬、生地、丹皮滋阴降火、生津凉血;僵蚕、浙贝母息风散结;知母、黄柏降火退虚热;莪术、红花、乌梅散结化瘀。药证相符,故病去体康。
3急性舌炎
吴某,女,57岁,年10月9日初诊。
患者1月前感冒、咳嗽,舌体疼痛,昼夜不断,辗转于数家中、西医院,诊为上感、阴虚、急性舌炎等,予以解表、养阴、清热解毒及抗生素等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到我处就诊时,患者述舌体前半疼痛难忍,饮水、进食更痛不堪言,口唇干痛,入夜口干难寐,纳差,进食腹胀,大便溏。诊见形体消瘦,口唇暗红、干燥,舌体瘦小,舌体前半段色泽鲜红,与后半段明显不同,舌面有裂纹,味蕾存在,舌根苔白腻,左尺脉、右关脉细弱。
证属
脾肾两虚、虚火上炎
方选
加味济生乌梅丸
组方
乌梅30克,僵蚕20克,莪术10克,
玄参20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
茯苓20克,白术15克,厚朴12克,
旱莲草30克,甘草5克。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天后复诊述舌痛大减,进食时仍有疼痛,腹不胀,夜间口干稍减,已得安眠,大便溏。舌体前半段与后半段色泽已无明显差异,苔根白厚,脉象同前。上方继服3剂。三诊时述除晚上时有口干外,诸症悉除。嘱自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素体阴虚,虚火内生,复感风邪,虚火上炎,风火相煽,热伤脉络,乃致舌体红痛、口干、入夜更甚,加之服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损伤脾胃,而纳差、腹胀、便溏。故投玄参、乌梅、旱莲草以生津养阴;僵蚕、乌梅息风散结;莪术活血化瘀;知母、黄柏去虚火以釜底抽薪;茯苓、白术、厚朴健脾,调理气机。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降火、调气养阴之功。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龚志贤论杂病》,作者/李志等,编辑/黄榆媚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