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3亿流动人口真正城镇化是户改的难点和
2016-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铁:3亿流动人口真正城镇化是户改的难点和核心
新型城镇化有望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寻觅突破口。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昨日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针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和政策思路。在李铁看来,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困难,要放开户籍管理体制,从解决长时间举家迁徙的外来人口入手;应给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参与城镇开发的权利。对全国人大在城镇化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脱离实际盲目造城的问题,李铁认为有必要重新研讨城镇化政策的设计,明确改革的思路,规范地方政府行动,引导城镇发展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和城镇发展模式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再不解决流动人口身份转换问题将制约经济发展南都:新型城镇化特别重视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要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下一步推动户籍改革的策略是怎样的?李铁:当前我国有2.36亿外出流动人口,其中1.63亿为外出农民工,还有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8亿,预计流动人口将达3亿多,2030年将有近4亿。如果再不着手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转换问题,将对经济发展构成制约和阻碍。要率先解决长时间举家在城镇就业的外来人口及其家属在各类城镇落户。长时间就业和举家迁徙,已证明他们在各类城镇有十分稳定的经济来源。只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各种过于刻薄的条件,几十年没有解决户口问题。事实上解决这部分人群的户口对城市的发展、公共支出压力没有太大影响。对重点人群的改革,可根据不同范围的城市、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设置落户条件。如京沪居住和就业年限可以相对长一些,京沪辖区的郊区县和小城镇条件应适当放宽。其他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明确条件。除居住和就业年限外,不可再行设置其他条件。办理落户手续后可补缴社保。南都: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是什么?李铁:最突出的困难,是附着于户籍上的利益如白癜风的医院何重新分配。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限制在土地上,向城市提供便宜的农产品,确保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上世纪80年代起,2、3产业高速发展,城市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而拉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的差距。这类与户籍紧密相联的利益结构,加大了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对广东的调查显示,在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5大类17项公共服务和福利方面,本地居民都可完全享受,而外来人口则有10项为"不可享受",7项为"部分享受"或"少量享受"。要缩小这类差距要从原户籍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中切出一块重新分配,比如高考招生的名额分配,是一项硬碰硬的改革难点。土地制度改革应给农村集体用地同等参与城镇开发的权利南都:现存的土地制度为过去三十年来的城镇化快速推动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效应,但也带来许多积存已久的问题,现在的土地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李铁:现行土地管理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占地面积过大、利用低效的问题。年全国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从130平方米增至142平方米,粗放利用问题日益严重。一样在这十年,全国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了203万公顷,城乡两头不断挤占耕地空间。目前土地问题还表现在地方政府医治白癜风权威医院对土地财政依赖日益严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1/2~1/3来自土地出让收入,经济条件稍差的内陆城市比例更高。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城市摊大饼似地平面扩大,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的本钱。南都: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李铁:应给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参与城镇开发的权利,进一步下落土地开发本钱,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经验值得鉴戒,当时的农民在几乎没有本钱的条件下,利用集体土地创办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促进了全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整合和再利用,通过赋予集体土地参与城镇建设的同等开发权,这是新时期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打造新的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同时,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权利,还可以增加地方政府拆迁本钱、遏制地方滥占土地,从而真正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南都:怎样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李铁:在现行的城市运转模式下,土地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转的资金来源,把土地出让金断掉这类伤筋动骨的改革很难得到城市政府的支持。必须加快建立更多依赖地方税收而非土地出让的新型城镇发展筹资机制:1是构建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税体系,下落土地出让金在政府收益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和房屋出租、转让的税费收取机制,将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自住和经营性租赁房屋纳入不动产征税范围。2是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管理体制。打破地方政府对城镇市政公用事业运营的垄断,积极吸纳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最后是扩大政府资产抵押范围,盘活政府存量资产。造城运动90以上地级城市规划建设了新城新区南都:最近全国人大在城镇化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脱离实际盲目寻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造成很多"空城",目前各地的造城势头是怎样的?李铁:我们检索了12个省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计划和报道等,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计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在我们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大多数城市已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于行动,并不是仅仅存在于计划。南都:这些新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李铁:我们发现,新城新区计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越现实。新城新区计划标准高,投资规模大。在各地有关新城新区的文件计划中,一般都提了较高的建设标准,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现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设配置标准大多是国内和国际领先标准。比如某新区提出陆地绿化率不低于60,各方面的硬件设施都是依照国际最先进水平进行配备。河北唐山、陕西西安、江西九江等诸多城市也计划建设各类高端生态城。高标准的计划建设也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配套。南都:为什么地方政府热衷造新城?李铁:我们认为缘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是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在工业招商面临剧烈竞争的条件下,通过新城投资开发,吸引房地产发展,促进GDP增长。2是财政动机,希望通过新城开发,带动土地升值,政府可以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3是旧城改造压力过大,老城区面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治理难度大,试图通过新城建设减缓老城区压力。4是政绩推动。1届领导一任政绩和发展思路。新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带动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政府有干头,容易显效果。另外,中央层面上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引导。长期以来对城市政府的一些违背城市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很少出台过正式的文件进行规范。而一些地方官员常常也由于有了这些政绩工程得到提拔,并没有由于损失而承担。南都:今后城镇化如何避免贪大求快沦为造城运动?李铁:我们建议,重新研讨城镇化政策的设计,明确改革的思路,规范地方政府行动,引导城镇发展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和城镇发展模式问题。要对各地的新城新区建设和计划,组织综合类的专家队伍进行调查,提出意见,统一清算。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切忌行政推动。特别是要避免政府的一把手主观拍脑袋的决策。